【初中物理】三、运动和力知识点
读趣百科>科普>教育

【初中物理】三、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测量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

(一)怎样描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判断物体否运动时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3)运动: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

(4)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

3、运动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4、运动的普遍性: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5、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较所走的路程。

2、速度(v):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3)速度公式:v=S/t

公式中:S表示路程,单位:m(Km);

t表示时间,单位:s(h);

v表示速度,单位:m/s(Km/h)

(4)1m/s=3.6Km/h

(5)速度公式应用:

求速度:v=s/t;求路程:s=vt;求时间:t=s/v

(6)测量速度实验:测量路程s和时间t,用公式v=s/t算出速度。

(7)人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车的速度:5m/s。

3、机械运动分类

(1)按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力是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产生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4)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示意图:用线段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来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上箭头的方向来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对物体先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遵循一定的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

(6)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7)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8)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

“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

“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

“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四、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

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最新教育科普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1)传染源:能...
展开详情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单元考试卷参考答案(二)

八年级生物科单元考试卷参考答案(二)(内容:第七单元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
展开详情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定义】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后天形成,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非条件反射是条...
展开详情

生物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
展开详情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堂练习(二)

5.如下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A.①④属于同种元素B.②③④属于离子C.⑤易失去成为阳离子D.①⑤的结构不稳定6.核内有17个质子、16个中...
展开详情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控制人口的意义

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①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挥之不去的矛盾与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②实行计划生...
展开详情

元日这首诗描绘了这一天中人们要做哪几件事 元日这首诗是什么情景

《元日》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正月初一放鞭炮、喝屠苏酒、挂桃符这几件事。《元日》的“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全诗描写了正月初一时人们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抒发了作...
展开详情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台儿庄、百团大战

一、血战台儿庄时间:1938年春背景: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徐州,组织徐州会战指挥:李宗仁结果: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血战台儿庄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初三化学实验专项测试题

初三化学实验专项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气体既能用浓H2SO4干燥,又能用固体NaOH干燥的是()A.H2B.HClC.CO2D.S...
展开详情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七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一、元谋人北: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地点:北京周口...
展开详情

初中化学知识点:电解水试验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
展开详情

化学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
展开详情

化学知识点: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常见错误

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本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