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练习题之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
读趣百科>科普>教育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北浦中学中考生物复习试卷(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

一、选择题

1.能防止植物病毒侵害,加速植物生殖,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的新技术()

A.扦插B.嫁接C.植物组织培养D.种子繁殖

2.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他们第二胎生男孩的几率是()

A.100%B.50%C.75%D.25%

3.一株桃树上能结出"水蜜桃"、"毛桃"、"油桃"等不同品种的桃,采用的繁殖方式应为()

A.扦插B.压条C.分根D.嫁接

4.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科学的推测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剖证据D.化石证据

5.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袁隆平C.孟德尔

6.与蝗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蜜蜂B.螳螂C.家蚕D.苍蝇

7.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

A.23对B.23条C.13条D.46对

8.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袁隆平C.孟德尔D.巴士德

9.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A.恐龙蛋变成恐龙B.海洋变成陆地

C.类人猿变成人D.蝌蚪变成青蛙

10.对苍蝇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受精卵→蛹→幼虫→成虫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受精卵→若虫→成虫D.受精卵→若虫→蛹→成虫

二、判断题

11.越低等的动物分布数量越少,这是因为不适应环境.(判断对错)

12.近亲结婚肯定会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判断对错)

13.在2010年西湖花展上,有一株用嫁接方法培育出的桃树,同时开出了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花朵.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判断对错)

三、连线题

14.将下列昆虫与其发育的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15.观察下面四幅图,将A~D图分别与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对应起来.

四、填空题

17.人的体细胞中有对染色体,包含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

18.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控制生物的.

19.鸟卵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部位是.

五、综合题

20.进化排序(按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用序号排)

A.鱼类B.环节动物C.线形动物D.爬行类E.两栖类F.单细胞动物G.腔肠动物

H.哺乳类I.裸子植物J.蕨类植物K.被子植物L.藻类植物M.苔藓植物

在上述生物中,植物进化的排序是:,动物进化的排序是:.

21.人类的眼色是由眼球虹膜的色素决定的.下面是某研究机构在对一些家庭进行眼色遗传调查后,得到的数据(如表)

婚配方式家庭数目子女

父母蓝眼褐眼

1蓝蓝1001000

2蓝褐1004159

3褐褐1001288

(1)从表中信息得知,在遗传学上,眼睛的颜色叫做.蓝眼和褐眼称为.

(2)我们可以从第组推测出褐眼为显性性状.

(3)这对性状用Ee来表示.第1组中父母的基因型为.这对父母都为蓝眼,子女也为蓝眼.这是现象.

(4)第3组中一对父母的都为褐眼,子女出现了蓝眼,则母亲的基因型为.若这对父母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则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为.

六、探究题

22.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是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期老熟蚕,将它们放入6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312格,即每片最多结茧312粒),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实验分为3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如表:

不同光照条件下平均结茧情况统计表(单位:%)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明亮而均匀暗而均匀

实验Ⅰ(5月份)15.487.504.92

实验Ⅱ(9月份)17.178.854.50

总平均发生率16.338.184.71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l)从整个发育过程看,蚕的个体发育属于发育.蚕茧是蚕蛾在发育过程中的阶段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

(4)从表中分析,提高蚕茧的出丝率,蚕在结茧时应提供的环境条件,要使蚕丝产量提高,你认为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期.

2015年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北浦中学中考生物复习试卷(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能防止植物病毒侵害,加速植物生殖,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的新技术()

A.扦插B.嫁接C.植物组织培养D.种子繁殖

【考点】植物组织培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组织培养,首先明确组织培养的概念.

【解答】解: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故选:C

【点评】植物的组织培养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2.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他们第二胎生男孩的几率是()

A.100%B.50%C.75%D.25%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每次生男生女的几率是均等的,各是50%.所以一对夫妇第一胎生育了一个女孩,他们第二胎生男孩的几率是50%.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3.一株桃树上能结出"水蜜桃"、"毛桃"、"油桃"等不同品种的桃,采用的繁殖方式应为()

A.扦插B.压条C.分根D.嫁接

【考点】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据此作答.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因此要使同一株桃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桃,可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嫁接,可以用不同品种的桃树的枝或芽做接穗,嫁接到一棵桃树上即可.可见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无性繁殖的几种方式,其中做这题的关键是理解嫁接的优点及应用.

4.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科学的推测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剖证据D.化石证据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解答】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化石的形成.

5.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袁隆平C.孟德尔

【考点】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学历史.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学家的成就、贡献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A、查尔斯o罗伯特o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6.与蝗虫的发育方式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蜜蜂B.螳螂C.家蚕D.苍蝇

【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昆虫的发育方式.解答时可以从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不完全变态:蝗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

7.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

A.23对B.23条C.13条D.46对

【考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解答时可以从染色体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23对,即46条.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8.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B.袁隆平C.孟德尔D.巴士德

【考点】生物学史.

【分析】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据此作答.

【解答】解:A、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认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

B、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错误.

C、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C正确.

D、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D错误.

故选:C.

【点评】关键点:孟德尔是遗传学之父,其他生物学家的相关事迹也要了解,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多积累相关的知识.

9.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A.恐龙蛋变成恐龙B.海洋变成陆地

C.类人猿变成人D.蝌蚪变成青蛙

【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可以从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A、恐龙蛋变成恐龙,是恐龙蛋的孵化过程,属于生殖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B、海洋变成陆地,是自然条件的变迁,不是生物的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类人猿变成人,是类人猿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的结果,故符合题意;

D、蝌蚪变成青蛙,是青蛙的变态发育,不是生物的进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特点.

10.对苍蝇的发育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受精卵→蛹→幼虫→成虫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C.受精卵→若虫→成虫D.受精卵→若虫→蛹→成虫

【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而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据此答题.

【解答】解:苍蝇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昆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完全变态的发育特点.

二、判断题

11.越低等的动物分布数量越少,这是因为不适应环境×.(判断对错)

【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解答】解: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许多结构简单的低等的生物不但没有被淘汰,而且分布广泛,原因是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因此,越低等的动物分布数量越少,这是因为没有产生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被淘汰的就是没有产生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12.近亲结婚肯定会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判断对错)

【考点】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

【分析】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分析解答.

【解答】解:近亲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机率大,但不是一定患遗传病.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和原因.

13.在2010年西湖花展上,有一株用嫁接方法培育出的桃树,同时开出了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花朵.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判断对错)

【考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

【分析】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中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解答】解: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一株用嫁接方法培育出的桃树,同时开出了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花朵.是嫁接培育的.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生殖.

故答案为:×

【点评】判断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还是无性看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三、连线题

14.将下列昆虫与其发育的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考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蟑螂、蝼蛄、蟋蟀、蝗虫等.

【解答】解:A、蜜蜂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属于a完全变态发育;

B、蟋蟀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b不完全变态发育;

C、蝗虫的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b不完全变态发育;

D、菜粉蝶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属于a完全变态发育.

故答案为: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15.观察下面四幅图,将A~D图分别与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对应起来.

【考点】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分析】(1)仿生是指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试管婴儿又该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具体地说是借助内窥镜或在B超指引下,从患有不孕症妇女的卵巢内取出成熟的卵子,将精子、卵子一起放入试管,体外培养三天左右,使卵子受精,然后再在B超监视下将其送到母亲子宫,使之逐步发育成胎儿的过程.

(3)克隆技术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的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4)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解答】解:A、模仿乌龟的背甲制造了A薄壳建筑,是③仿生;

B、试管婴儿采用的是①辅助生殖技术;

C、多莉绵羊是通过④转基因技术获得的;

D、转基因超级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采用的是④克隆技术.

故答案为:①﹣﹣B;②﹣﹣D;③﹣﹣A;④﹣﹣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实例.

四、填空题

17.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例如:水稻24条、大豆40条、烟草48条等.

【解答】解: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DNA分子很长,每条DNA上具有数万个基因,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故答案为:23;46;基因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个DNA分子,每条DNA上具有很多个基因.

18.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考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上面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故答案为:基因;性状.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9.鸟卵结构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部位是胚盘.

【考点】鸟卵的结构.

【分析】此题考查鸟卵的结构和功能.做此题应先掌握鸟卵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解答】解:卵黄即鸟卵内部发黄的部分.鸟卵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集中在卵黄部分,其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气室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卵白是透明的凝胶状物体,可以为受精卵发育提供水分和部分营养;减少震荡,其保护受精卵和缓冲的作用,所以为受精卵发育成胚胎提供营养的结构有卵黄和卵白.对卵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卵壳、卵壳膜和卵白.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受精卵的胚盘颜色更白,因为胚胎已经发育,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鸟.

故答案为:胚盘

【点评】关于鸟卵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作用,同学们可以结合图示进行记忆.

五、综合题

20.进化排序(按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用序号排)

A.鱼类B.环节动物C.线形动物D.爬行类E.两栖类F.单细胞动物G.腔肠动物

H.哺乳类I.裸子植物J.蕨类植物K.被子植物L.藻类植物M.苔藓植物

在上述生物中,植物进化的排序是:L、M、J、I、K,动物进化的排序是:F、G、C、B、A、E、D、H.

【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

【分析】(1)植物的进化历程: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3)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

【解答】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从分析和生物进化树可知:

植物进化的排序是:L藻类植物、M苔藓植物、J蕨类植物、I裸子植物、K被子植物.

动物进化的排序是:F.单细胞动物、G.腔肠动物、C.线形动物、B.环节动物、A.鱼类、E.两栖类、D.爬行类、H.哺乳类.

故答案为:L、M、J、I、K;

F、G、C、B、A、E、D、H.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即可轻松解答.可结合进化树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21.人类的眼色是由眼球虹膜的色素决定的.下面是某研究机构在对一些家庭进行眼色遗传调查后,得到的数据(如表)

婚配方式家庭数目子女

父母蓝眼褐眼

1蓝蓝1001000

2蓝褐1004159

3褐褐1001288

(1)从表中信息得知,在遗传学上,眼睛的颜色叫做性状.蓝眼和褐眼称为相对性状.

(2)我们可以从第3组推测出褐眼为显性性状.

(3)这对性状用Ee来表示.第1组中父母的基因型为ee.这对父母都为蓝眼,子女也为蓝眼.这是遗传现象.

(4)第3组中一对父母的都为褐眼,子女出现了蓝眼,则母亲的基因型为Ee.若这对父母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则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为12.5%.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4)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5)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解:(1)从表中信息得知,在遗传学上,眼睛的颜色叫做性状.蓝眼和褐眼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称为相对性状.

(2)表格中第3组,父母都是褐眼,子女有蓝眼,表明褐眼是显性性状,蓝眼是隐性性状.因此我们可以从第3组推测出褐眼为显性性状.

(3)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基因,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这对性状用Ee来表示.第1组中父母的基因型为ee.这对父母都为蓝眼,子女也为蓝眼,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因此这是遗传现象.

(4)第3组中一对父母的都为褐眼,子女有蓝眼,表明父母的基因型为Ee.遗传图解如图1:.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2:.

从图2看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所以这对父母再生一个男孩的概率为50%.

从图1看出,这对父母再生一个蓝眼孩子的概率为25%.所以若这对父母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则再生一个蓝眼男孩的概率为25%×50%═12.5%.

故答案为:(1)性状;相对性状;

(2)3;

(3)ee;遗传;

(4)Ee;12.5%.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六、探究题

22.蚕在结茧时不吃也不动,一般会结出厚薄均匀的茧,但是有时也会结出厚薄不均的"薄头茧",影响了蚕茧的出丝率.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为了寻找"薄头茧"的原因,5月份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9月份又进行了重复实验.两次实验均选择五龄期老熟蚕,将它们放入6片方格簇(每片方格簇有312格,即每片最多结茧312粒),7天后统计"薄头茧"的发生率.实验分为3组,三组的光线处理不同,实验结果如表:

不同光照条件下平均结茧情况统计表(单位:%)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光线明亮而不均匀明亮而均匀暗而均匀

实验Ⅰ(5月份)15.487.504.92

实验Ⅱ(9月份)17.178.854.50

总平均发生率16.338.184.71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l)从整个发育过程看,蚕的个体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蚕茧是蚕蛾在发育过程中的蛹阶段出现的.

(2)该小组设计并实施这一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不同的光照条件能够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

(3)在这一实验中,除要控制蚕的年龄和大小、实验时间相同外,还要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温度或湿度或气压等.

(4)从表中分析,提高蚕茧的出丝率,蚕在结茧时应提供光线暗而均匀的环境条件,要使蚕丝产量提高,你认为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幼虫期期.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1)家蚕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部分发育,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将身体围绕起来结茧化蛹.

(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表中三组实验的不同条件是光照,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总平均发生率有明显不同,即可推测探究的问题是:光照条件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吗?根据探究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应是:不同的光照能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

(3)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一种条件就算唯一实验变量;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如蚕的大小、年龄、所处的温度、适度等.

(4)蚕茧是幼虫吐出的丝结成的,因此可延长蚕的幼虫期来增加蚕茧的产量.从表中可看出在光线暗而均匀的条件下"薄头茧"总发生率最低,因此可采用暗而均匀的光线提高蚕茧的质量.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蚕发育的幼虫期.因为吐丝期是幼虫期.

故答案是:(1)完全变态;蛹;(2)不同的光照条件能够影响蚕结出茧的均匀程度;(3)温度或湿度或气压等;(4)光线暗而均匀;幼虫期.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表中信息,能够根据数据做出正确推理.

最新教育科普

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的95%分别由暗物质(27%)和暗能量(68%)组成,而“正常物质”(我们看到的东西)只占宇宙的5%。这意味着,如果你将可见宇宙中所有你能看到的和与之互动...
展开详情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健康知识测试卷

初中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卷(本试卷适用于初二、高一)_______市________区(县)_________学校______年级性别_____一、知识题(一)判...
展开详情

历史知识点: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当时西方的殖民统治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
展开详情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侵略与反抗(2)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1、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对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冲向敌舰,壮烈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
展开详情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日本群岛

日本群岛位于北太平洋西侧,是太平洋西缘一系列弧形岛屿的一部分。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3000多小岛(包括无人岛)组成。日本群岛日本群岛位于...
展开详情

英语考点:过去完成时定义

过去完成时定义过去完成时(ThePastPerfect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以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对过去的某一点造成的某种影响或是结果,用...
展开详情

生物知识点:真菌与食品

1.细菌与食品制作:营腐生生活的细菌,许多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物,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或物理结构,人们利用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可以制作很...
展开详情

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
展开详情

物理知识点:电流的测量

测量:(1)仪器:电流表(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
展开详情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细胞分化: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随着新细胞的不断...
展开详情

物理考点:浮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它的三要素是什么?浮力的概念: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三要素:1;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
展开详情

历史知识点: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