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练习题之传染病和免疫参考答案
读趣百科>科普>教育

初中生物练习题之传染病和免疫参考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参考答案

1.D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肾炎是由于肾小球病变导致的,不具有传染性;阑尾炎是身体内阑尾发炎,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造成的,也都不具有传染性;而肺结核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2.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如何区分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患者;飞沫、空气是流行性感冒传播的途径;易感人群是大多数人。所以答案选B项。

3.B解析:艾滋病作为传染病的一种,其预防方法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与毒友共用注射器、伤口接触过他人的血液、输过怀疑不洁血液等都属于血液传播,都存在极大的危险。

4.A解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在教室内喷洒消毒药水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让患者隔

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注射流感疫苗、积极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5.B

6.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从不同角度对传染病的理解,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才能回答有关传染病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根据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很快地判断A、B、C三项是正确的。传染病尽管有传染性,但是否流行还要取决于是否具备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同时具备时才能流行。

7.B8.A?

9.D解析: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尿液中,通过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感染者进行性接触、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等进行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说话、共用生活用品等是不会被传染的,但是也不能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艾滋病患者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我们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10.B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学会对人体保护自身的防线进行对比、归纳。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后,第二道防线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能消灭细菌,而消化酶对细菌不起作用。另外,在唾液中不含有抗原和抗体。

11.C解析:从形成抗体的过程来看,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从物质的化学本质来看,抗体是一种蛋白质;从抗原与抗体的关系来看,抗体形成后,要将抗原消灭,但抗体可存留在人体内;从抗体的作用特点来看,抗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抗体只能

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2.D解析:特异性免疫是指人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一般是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将抗原清除或使其失去致病性。

13.B解析: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患过麻疹的病人恢复健康以后就不会再患此病;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三项都产生了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侵入人体的细菌被溶菌酶破坏了细胞壁是非特异性免疫。

14.A解析:首先根据题干的描述确定这是国家制定的计划免疫的措施,目的是预防某些传染病。接种疫苗之后,会刺激体内产生相应病毒的抗体,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属于特异性免疫。病毒和疫苗属于抗原;溶菌酶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所有病菌都起作用。

15.B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人体抵抗病原体的防线有三道: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细菌易通过第一道防线进入体内,因此,人体容易被细菌感染。?

16.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特异性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等知识。不小心被生锈的铁钉扎伤的人,极易感染破伤风,属于易感人群。破伤风抗毒血清是一种抗体,注射后使可能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直接失去致病性,从而保护了易感者。

17.D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对传染病具有抗感染性。依据此原理,可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接种疫苗,使其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计划免疫以预防为主,不能使疾病痊愈。

18.A解析:"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属于抗原。

19.D解析: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本题中天花病毒本身是病原体,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体内异物,肿瘤细胞是异常细胞,而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是抗体。?

20.D

21.A解析:小明出水痘,可以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老师让他回家休息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22.D?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患病毒性肝炎的人能散播肝炎病毒,因此属于传染源。儿童接种牛痘后,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不再感染该病,因此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腺,不属于免疫器官。

23.D解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因此该疾病是传染病。引起该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该病的病原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细菌,细菌细胞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4.C

25.B解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和引起人体患麻疹的病毒都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都属于抗原。

26.(1)传染性流行性健康人吸入了含流感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了含流感病毒的空气;健康人接触了含流感病毒的痰液;健康人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任选一项即可)(2)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3)教室应勤开门、窗,通风换气(教室内定期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经常打扫教室卫生,保持清洁;不用脏手拿东西吃;教室内消灭苍蝇、蚊虫等。任一点即可。)

27.(1)甲组绵羊体内产生了抵抗炭疽病的抗体(2)作为对照(3)切断传播途径

28.(1)病原体(2)白细胞二(3)抗原保护易感人群(4)打扫环境卫生,喷洒消毒液

解析:(1)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称为病原体。

(2)人体感染细菌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吞噬病菌。白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接种的"牛痘"相当于抗原,接种后可使人体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针对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较多,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29.(1)蛋白质和遗传物质(2)抗原(或疫苗)特异性(3)传染源抗病毒血清属于抗体(4)①为狗、猫等定期注射狂犬病疫苗;②注意不要被狗、猫等咬伤或抓伤;

③被狗、猫咬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④发现有患狂犬病的狗、猫等要杀死、深埋;⑤尽量不养宠物或与宠物接触;⑥要养经过检疫的宠物,并定期检查;等等。

解析:该题属于设置了资料背景的题目,资料背景往往结合生活实际或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应引起特别关注。题中考查了病毒的结构、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上的应用。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应该属于抗原物质,而专家建议注射的抗病毒血清是抗体。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参考答案

1.D解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肾炎是由于肾小球病变导致的,不具有传染性;阑尾炎是身体内阑尾发炎,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造成的,也都不具有传染性;而肺结核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2.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如何区分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是流感患者;飞沫、空气是流行性感冒传播的途径;易感人群是大多数人。所以答案选B项。

3.B解析:艾滋病作为传染病的一种,其预防方法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与毒友共用注射器、伤口接触过他人的血液、输过怀疑不洁血液等都属于血液传播,都存在极大的危险。

4.A解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在教室内喷洒消毒药水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让患者隔

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注射流感疫苗、积极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5.B

6.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从不同角度对传染病的理解,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才能回答有关传染病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根据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能很快地判断A、B、C三项是正确的。传染病尽管有传染性,但是否流行还要取决于是否具备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同时具备时才能流行。

7.B8.A?

9.D解析: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尿液中,通过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感染者进行性接触、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等进行传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说话、共用生活用品等是不会被传染的,但是也不能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艾滋病患者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我们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理解、同情,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10.B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学会对人体保护自身的防线进行对比、归纳。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当第一道防线被破坏后,第二道防线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能消灭细菌,而消化酶对细菌不起作用。另外,在唾液中不含有抗原和抗体。

11.C解析:从形成抗体的过程来看,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从物质的化学本质来看,抗体是一种蛋白质;从抗原与抗体的关系来看,抗体形成后,要将抗原消灭,但抗体可存留在人体内;从抗体的作用特点来看,抗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抗体只能

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2.D解析:特异性免疫是指人出生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只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一般是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通过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将抗原清除或使其失去致病性。

13.B解析: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患过麻疹的病人恢复健康以后就不会再患此病;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这三项都产生了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侵入人体的细菌被溶菌酶破坏了细胞壁是非特异性免疫。

14.A解析:首先根据题干的描述确定这是国家制定的计划免疫的措施,目的是预防某些传染病。接种疫苗之后,会刺激体内产生相应病毒的抗体,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属于特异性免疫。病毒和疫苗属于抗原;溶菌酶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所有病菌都起作用。

15.B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人体抵抗病原体的防线有三道: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细菌易通过第一道防线进入体内,因此,人体容易被细菌感染。?

16.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特异性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等知识。不小心被生锈的铁钉扎伤的人,极易感染破伤风,属于易感人群。破伤风抗毒血清是一种抗体,注射后使可能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直接失去致病性,从而保护了易感者。

17.D解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对传染病具有抗感染性。依据此原理,可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接种疫苗,使其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计划免疫以预防为主,不能使疾病痊愈。

18.A解析:"疫苗"是灭活的病原体,属于抗原。

19.D解析: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本题中天花病毒本身是病原体,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体内异物,肿瘤细胞是异常细胞,而抵抗病原体的蛋白质是抗体。?

20.D

21.A解析:小明出水痘,可以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老师让他回家休息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22.D?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患病毒性肝炎的人能散播肝炎病毒,因此属于传染源。儿童接种牛痘后,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不再感染该病,因此儿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甲状腺是人体的内分泌腺,不属于免疫器官。

23.D解析: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因此该疾病是传染病。引起该病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该病的病原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细菌,细菌细胞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该疾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对被污染的食物进行有效处理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4.C

25.B解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和引起人体患麻疹的病毒都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都属于抗原。

26.(1)传染性流行性健康人吸入了含流感病毒的飞沫;健康人吸入了含流感病毒的空气;健康人接触了含流感病毒的痰液;健康人使用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任选一项即可)(2)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3)教室应勤开门、窗,通风换气(教室内定期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经常打扫教室卫生,保持清洁;不用脏手拿东西吃;教室内消灭苍蝇、蚊虫等。任一点即可。)

27.(1)甲组绵羊体内产生了抵抗炭疽病的抗体(2)作为对照(3)切断传播途径

28.(1)病原体(2)白细胞二(3)抗原保护易感人群(4)打扫环境卫生,喷洒消毒液

解析:(1)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称为病原体。

(2)人体感染细菌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增多,吞噬病菌。白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3)接种的"牛痘"相当于抗原,接种后可使人体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针对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较多,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29.(1)蛋白质和遗传物质(2)抗原(或疫苗)特异性(3)传染源抗病毒血清属于抗体(4)①为狗、猫等定期注射狂犬病疫苗;②注意不要被狗、猫等咬伤或抓伤;

③被狗、猫咬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④发现有患狂犬病的狗、猫等要杀死、深埋;⑤尽量不养宠物或与宠物接触;⑥要养经过检疫的宠物,并定期检查;等等。

解析:该题属于设置了资料背景的题目,资料背景往往结合生活实际或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应引起特别关注。题中考查了病毒的结构、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上的应用。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应该属于抗原物质,而专家建议注射的抗病毒血清是抗体。

最新教育科普

生物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
展开详情

物理知识点:判断电路故障

判断电路故障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
展开详情

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典型例题(7)

某高校共有5个大餐厅和2个小餐厅。经过测试:同时开放1个大餐厅、2个小餐厅,可供1680名学生就餐;同时开放2个大餐厅、1个小餐厅,可供2280名学生就餐。(...
展开详情

英语知识点: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一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表示说话人对有关行为或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其可能、应该或必要等,不能单独作谓语,情态动词后面加动词原形。情态动词无人...
展开详情

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描点法画函数图象

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如下:Step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Step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
展开详情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是什么

氢氧化钠,又称烧碱、火碱,是一种强碱,化学式为NaOH。一般为片状或块状形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水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具有强碱性和有很强的吸湿性。能与金属...
展开详情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相近的成语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字面意思是:没有偷到鸡,却丢了一把米。“偷鸡不成蚀把米”比喻原来想占便宜,结果不仅没有占到便宜,但是吃了亏。“偷鸡不成蚀把米”出自清朝钱彩...
展开详情

政治知识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社会危害性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触犯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没有...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
展开详情

物理考点:浮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浮力的概念是什么?它的三要素是什么?浮力的概念: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三要素:1;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
展开详情

物理知识点:电流的测量

测量:(1)仪器:电流表(2)方法: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
展开详情

语文文学常识: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
展开详情

英语知识点:写作基本句型(5)

主+谓(及物)+复合宾语(宾+宾补)此句型的句子的共同特点是:动词虽然是及物动词,但是只跟一个宾语还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必须加上一个补充成分来补足宾语,才能使...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