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单选题

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
“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A不正确;“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c不正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洋务派的主张,D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
举一反三
单选题

条件反射的发现者是( )。

A
巴甫洛夫
B
弗洛伊德
C
弗鲁姆
D
卢因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他第一次用生理学中的“反射”概念来理解“心理性分泌”,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其代表作是《大脑两半球活动讲义》(1927)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性研究实验20年》(1923)。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等。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代表作有《工作与激励》(1964)和《领导与决策》(1973),分别阐述了期望理论模式和领导规范模型。卢因则是团体力学理论的提出者,他是行
单选题

两个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是C,最小公倍数是D,并且已知C不等于1,也不等于 A或B,C+D=187,那么A+B等于多少?( )

A
119
B
192
C
204
D
255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最大公约数C,当然也是D最小公倍数的约数,因此C是187的约数,187=11×17,C不等于1,只能是C=11或者C=17。如果C=11,那么D=187-11=176。A和B都是L76的约数,A和B不能是11,只能是22,44,88,176这四个数中的两个,但是这四个数中任何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不是11,由此得出C不能是11。现在考虑C=17,那么D=187-17=170,A和B是170的约数,又要是17的倍数,有34,85,170三个数,其中只有34和85的最大公约数是17。因此,A和B分别是34和8
单选题

通过浙江省统计部门的《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报告,我们可知( )。

A
2003年浙江省每亿美元GDP的能源消费的标准煤当量是高收入国家的2.45倍
B
2002年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占当年GDP的2.5%
C
目前,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已初步建立
D
资源耗减及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目前还无法准确估量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根据材料,因条件不够,2003年浙江每亿美元GDP的能源消费的标准煤当量与高收入国家的当量无法比较,故A选项表述错误;通过阅读材料可知,2003年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占2003年总GDP的2.5%,但2003年并不是2.5%,故B逸项也不正确;材料中提到“难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这与C选项表意相反。本题正确答案为D。
单选题

某考古工作队在长5千米、宽3千米的长方形区域内进行作业,最适宜随身携带地图的比例尺应为( )。

A
1:100
B
1:10000 本套题
C
1:3000
D
1:500000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地图和比例尺的基本知识。根据题干可知,本区域实际范围较小,应该用大比例尺地图,所以可以排除1:100000和1:500000两个选项;而选项A比例尺太大,制成图后不宜随身携带。最合适的是C。
单选题

行使减刑裁定权的机关是( )。

A
基层人民法院
B
中级人民法院
C
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
D
劳动改造机关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参见《刑法》第79条。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 )。

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 )。A.国家所有B.集体和村民共同所有C.村民所有D.集体所有...
展开详情

有关材料显示,曾有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 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

有关材料显示,曾有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 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
展开详情

在我国以下山脉中,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最显著的是()。

在我国以下山脉中,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最显著的是()。公务员单选题,警察考试单选题,政法干警单选题,文化综合单选题...
展开详情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须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
展开详情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