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处分行为:是指直接发生财产权移转或消灭效果的行为。财产处分行为的结果是权利的移转。权利内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单选题

财产处分行为:是指直接发生财产权移转或消灭效果的行为。财产处分行为的结果是权利的移转。权利内容缩小或改变,权利上设定负担以及权利消灭等。

根据上述定义,下述行为中不属于财产处分行为的是( )。

A
为担保一笔债务,甲公司将自己所有的房产抵押,抵押行为使甲公司对该房产的所有权受到限制
B
乙抛弃自己的电视机,抛弃行为使乙对该电视机的所有权消灭
C
丙与丁订立合同,出卖家传的古画并约定7日后丙交付古画。合同行为使丙负担着7日后移转古画所有权的义务
D
丁免除丙的金钱债务,免除行为使丙不必履行偿还金钱的义务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财产处分行为的定义要点是:①直接发生;②权利的转移,或权利内容缩小或改变。C项“7日后交付古画的合同”,属于间接行为,尚未发生交付古画的行为,不符合要点①,所以不符合该定义。其他三项都符合各要点。故答案选C。
举一反三
单选题

法庭判决

(2)单方违约

(3)提起诉讼

(4)支付违约金

(5)签定合同

A
5—4—1—3—2
B
5—4—1—2—3
C
5—2—3—1—4
D
5—2—1—3—4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从民事诉讼的程序看,应当是提起诉讼→法庭判决。所以只能选C。
单选题

博弈思维是指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我们的目标取决于自己和他人的策略选择,要使用理性分析力,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策略及其组合下的各种可能后果和实现这些后果的可能性,从而选择使我们收益最大的策略。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对博弈思维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
博弈思维的出发点是“谋事在人”,尽管有些时候“成事在天”
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反映的是博弈思维
C
博弈思维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里的“种”,行动也,“瓜”、“豆”,结果也
D
持博弈思维的人既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同时也不忘乎所以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博弈思维是一种带有选择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在权衡和比较的前提下完成的最优选择。B项错在“焉知非福”的结果并不在塞翁的预料之内。因此并不是“使用理性分析力”选择“收益最大的策略”。故答案选B。
单选题

罗德曼抢断成功

(2)邓肯盖帽

(3)罗宾逊抢下篮板球迅速前传

(4)皮蓬起跳投篮

(5)乔丹飞身补篮成功

A
1—3—5—2—4
B
2—3—5—1—4
C
3—2—5—4—1
D
3—1—4—2—5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首先是罗宾逊抢下篮板球前传,然后罗德曼抢断,皮蓬起跳投篮,邓肯盖帽,最后是乔丹飞身补篮成功。故答案选D。
单选题

抢劫罪:是指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抢劫罪的是( )。

A
甲在路上放了很多铁钉,乙骑自行车路过,车胎被扎破,甲趁乙下车查看时,迅速将乙车筐里的包拿走
B
甲伙同乙在夜间闯入丙家中,用猎枪胁迫丙拿出现金和银行卡
C
甲见乙手上拿着手机,上前将乙的手一碰,乙的手机掉在地上,甲迅速拿起手机逃走
D
甲对乙怀恨在心,趁天黑时将乙打昏后逃跑,后来甲返回发现乙还未醒来,又将乙的手表拿走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抢劫罪的定义要点是“强行”。A、C、D三项中甲均没有强迫被害者,不符合定义要点,排除。B项甲乙二人在胁迫丙的情况下,占有丙的现金和银行卡,符合定义要点。故答案选B。
单选题

制造假冒伪劣农药

(2)收到投诉

(3)损害农民利益

(4)处以50万元罚款

(5)向外出售

A
2—1—3—5—4
B
1—5—3—2—4
C
5—3—2—1—4
D
2—4—1—5—3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按照事件发生的逻辑顺序来排列,(1)“制造假冒伪劣农药”应该在第一位,接着就是(5)“向外出售”,符合的选项只有B。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 )。

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属于( )。A.国家所有B.集体和村民共同所有C.村民所有D.集体所有...
展开详情

有关材料显示,曾有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 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

有关材料显示,曾有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 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
展开详情

在我国以下山脉中,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最显著的是()。

在我国以下山脉中,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最显著的是()。公务员单选题,警察考试单选题,政法干警单选题,文化综合单选题...
展开详情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

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须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
展开详情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