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书与你 - 读趣百科

前言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困难,若有人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感兴趣,那么观察书中描写的昔日的礼节和风俗,定会获得很多乐趣。这是真实的评价。不过虽然相比之下我建议你们阅读《巴切斯特塔》,但也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特罗洛普创作晚期有些江郎才尽。他几乎被一代人遗忘了,然而待到人们再次想起他时,他的作品被标上了时代特色,因而得到了我认为与之不符的赞誉。他是一个诚实而勤奋的手艺人,有着很强的观察力。他天生具有一种感染力,能够用一种直白(虽然极度冗长)的方式讲述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但他既没有热情,又没有才智,也没有精巧的构思,他没办法只用一句简单的、意味深长的句子揭露出人物的性格或者某个片段的重要性。他的兴趣只在于用不加粉饰、准确诚恳的描述重现一个已逝的社会形态。

这本书很薄,也很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各位读者一定不会认为它是一本没有深度的书。写这几篇文章的时候,我不是一个评论家(我确实也不是),也不是一个专业作家(如果是这一身份,我对文学的品味会很特别),而是作为一个对人性感兴趣的普通人。在将每一本书加入书单之前,我的第一个评判标准便是这本书是否可读。可读性对于文学教授或者评论家而言,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作为他们评判作品的标准,然而可读性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在文学史上有很多书只适合学生阅读。当今时代,几乎没有人会花时间阅读那些和自身毫无关系的书籍,而我接下来提到的书,都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我所说的可读性,并非指读者即便不投入也能通读全篇——对读者来说,阅读的基本素质便是对人事抱有兴趣,并且有一定的想象力。我认识很多人,他们总说自己看不了小说,他们说,自己的脑子里装满了其他重要的事务,所以无法再容纳那些想象出来的人物和情节。不过我想,这些只是借口,之所以看不进小说,要么是因为太过关注自己,以至于对其他任何人的遭遇都提不起兴趣,要么就是实在缺乏想象力,没有能力驾驭小说中各种人物的悲喜哀愁。若一个读者既没有好奇心,又没有同情心,那么任何书对他来说都是不可读的。一本可读的书必须是能让读者在阅读的瞬间便产生共鸣。这一点也许只是一本书的某一种特质,但正是这一特质,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兴趣。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所推荐的所有书,都能唤起普通人的共鸣,因为它们所表达的,都是普遍的人性。

在美国文学那一篇中,我的叙述线索与其他两篇略有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原因。

最后我想引用约翰逊博士写给斯莱尔夫人的一句话作为此篇结尾:“那些不读书的人,无所可思,无所可言。”

受篇幅限制,在英国文学一篇中,有三部小说我只提了名字,为了让自己满意,在此想借这篇前言再做一些说明。它们分别是特罗洛普

在《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运用精湛的技巧,将那些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各种故事自然地串联了起来。若是技艺并非如此娴熟的作家也尝试这种复杂的创作,那读者很有可能只喜欢某一类型的人物,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类型的形象。然而乔治·艾略特却有本领让读者对笔下的所有人物“雨露均沾”,而且当她的焦点从这一群人转移到另一群人时,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着某些人而认识了其他一些人一样,极其自然。这也让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凡的真实感,尽管故事发生在乔治四世执政时期,但是我们仍能感到,生活该将如此。《米德尔马契》中的众多人物都非常自然,乔治·艾略特细致地描绘着这些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然而乔治·艾略特却没有热情,她无法像乔治·梅瑞狄斯一样赋予人物生命。(我突然想到,克莱拉·米德尔顿想不到借试婚纱出逃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像她那样的人是不会想到婚纱的问题的。)乔治·艾略特精确地描绘出各种人物,对待这些人物她虽然冷淡却充满了同情,因此她的英雄不比我们伟大多少,她的坏人也并未真的十分邪恶。她用人物的思维进行思考,因而我们看待这些人物时,并不是外人,更像是人物对自我的审视,因此即便是卡萨波先生(Mr Casaubon),人们在憎恨之余,也会心怀怜悯。乔治·艾略特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因为他们并不仅仅只受情感掌控,他们关心政治和时事,他们也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就如同我们一样,他们既有情感,也有头脑,简而言之,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最后,我想这样评价乔治·艾略特:除了热情,她拥有一流小说家应有的所有素质,没有哪个英语作家能比她更丰富恰当地诠释生活,不过她的缺陷在于,虽然她的文笔理智而充满同情,但缺少了些许浪漫。

在结束这篇前言之前,我想再补充一点。在谈及诗集时,我遗漏了罗伯特·布里奇斯报以同情一样,你会感到莉琪并不比其他人物坏多少,因此作者不应该对她如此严厉。

五十年前,每个有才智的年轻人都会热情满满地带着对文化的自负阅读梅瑞狄斯的书。不过年轻人的阅读品位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就好像在梅瑞狄斯之前十年他们阅读托马斯·艾略特,而在梅瑞狄斯之后便转为阅读萧伯纳一样。我想如今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阅读梅瑞狄斯的书了。尽管《利己主义者》和现在的时代有些脱节,不过它仍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乔治·梅瑞狄斯认为他书中所描述的阶层是应当受到敬畏的,但如今的人们已经变了,我们不再认为那些乘坐在四座四轮大马车里的乡绅和富足的淑女们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也成了庸俗琐碎之举。在梅瑞狄斯之后,世界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我们已很难再为那个勇敢、自立、富足,因为发现自己已不再爱慕威洛比爵士而撕毁婚约的克莱拉·米德尔顿所感动,因为如今的姑娘们轻而易举便能解决这一困境。如今的读者希望小说有道理可言,而那些只要运用一些常识便完全能解决的困境只会让人无法忍耐。当克莱拉最终决定逃亡伦敦时,她溜出了房子,忐忑不安地走向了车站,然而因为一场愈演愈烈的暴风雨,她错过了火车,因此被劝说回去了。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作为女人该有的狡黠。她就要结婚了,肯定需要礼服,如果以去伦敦试礼服为借口,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奇怪的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