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儿童的心理畸变 - 童年的秘密 - 读趣百科

第八章 儿童的心理畸变

这个结论看似出乎人们意料,但却是一种普遍的事实,而且早已存在。自古以来,人被认为具有双重人格:一种是上帝创造人类时赋予的性格,另一种是人类堕落形成的性格。后者使人从一出生便带着最初的罪恶,即原罪。原罪本身微不足道,但是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意味着对创造精神的偏离,对宇宙生存法则的背弃。自此,人就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没有能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思想意识中产生的错误,人迷失了自我。

教师们必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儿童的心灵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心理的发展失去方向,变得盲目。这就如同灵魂在潜意识里说:“你们随便说,我就是不听;你们不停地说吧,反正我听不见。我无法建造自己的世界,因为我正在修建一座拒绝你们进入的城堡。”

开始时,这些行走在逃避路上的心智也会去寻找目标,但却无法找到,于是它们在表现和符号之间游荡徘徊。因此,活泼的儿童开始无法安静下来,他们好动,且混乱无序,漫无目的。他们刚刚开始做一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就放弃了,因为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心附着在一件事情之上。但是,成人一方面会惩罚这些毫无节制、行为暴躁的儿童,另一方面却又将这些幻想理解为儿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众所周知,福禄贝尔发明了许多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的游戏。他将不同样式的积木和方块搭建成各种图形,让儿童想象成为马、城堡或者火车。事实上,儿童对符号的认知会引导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产生出各种奇思妙想。他们会把一根棍子当作一匹马,一把椅子想象成为宝座,一支铅笔就成了飞机。这个事实让我们明白了儿童为什么喜欢玩具,因为玩具让他们能够进行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却让儿童产生了幻想,而且这是一种对现实不完整和徒劳无益的想象。实际上,玩具带给儿童的一种无益的环境,儿童在其中无法集中精神,表现的漫无目的,思维在歧途上渐行渐远。那些可以勾起儿童活动欲望的玩具就像轻轻一吹就可以燃起掩藏在灰烬之下的火苗,但是火苗会马上熄灭,玩具也被弃之一旁。尽管如此,玩具仍然是成人能够为儿童心理发展而制作的唯一东西,是成人为儿童进行活动提供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成人给予儿童的活动自由只存在于游戏之中,更准确地说儿童只有在玩玩具时才能自由地活动,而且成人深信在玩具的世界里儿童会得到快乐。尽管儿童很容易就厌烦了一种玩具,而且经常破坏玩具,但是这种自信根深蒂固,以至于成人会表现得更加的大方和慷慨,将送玩具作为一种习惯。玩玩具是成人在儿童宝贵的童年时代,也是他们奠定未来生活基础的时期,给予他们的唯一自由。因此,这些“分裂”的儿童在学校表现得非常聪明,但却自由散漫,毫无纪律性。

当在爱和占有之间第一次进行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致截然相反的两条道路,几乎所有的道德偏差都产生于此。儿童就像章鱼一样伸出触角,征服或者毁灭那些他们急切想要抓住的东西。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并像保护自己一样保卫它。

儿童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使他们产生动力不停地活动,热情的火焰不停燃烧,如同身体元素与氧气接触后燃烧一样,发散出生命的温度。一个健康的儿童让人感觉到他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他就无法实现自我。如果没有一个适合心理成长的环境,儿童会变得非常脆弱,出现心理畸变和自我封闭,变成一个无动于衷、难以捉摸、空虚、无能、任性、令人厌烦和脱离社会的人。如果儿童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动因,那么他只能看到“物”,并且想要占有它。当获取和占有变得易如反掌,那么智慧之光和爱将失去作用,儿童心理的发展也会偏转方向。一个儿童看到一块金表,虽然他看不懂时间,也会说:“我要。”另一个儿童也说:“我也要。”即使他占有了这块表,也会随时丢掉它,不会使用它。于是,人们就在这样的相互争斗中开始了竞争和破坏。

一些强壮、强势的儿童为了保护自己的东西甚至会和其他前来争夺的儿童发生打斗。他们之间不断地争吵,因为他们都想要同一样东西,或者都想要别人的东西。因此,他们不可能表现出友好的态度,展示爱和友谊,完全是为了毫无意义的东西在争斗。但是这个现象并非无足轻重,相反对儿童而言非常重要。这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儿童的本性被某些东西所蒙蔽,心理发展发生了偏差。因此,占有欲与物品本身没有关系,而是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恶魔。

即使是那些听话的孩子也同样对外界事物,对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他们占有的方式不同,他们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去抢夺其他人的东西。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收集起来然后藏好,而成人却以为他们喜欢收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收藏需要专业知识,并对物品进行分类,而儿童收集的物品之间毫无关联,只是喜欢把所有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从病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毫无逻辑和实质内容的收藏,是一种心理反常造成了怪癖。不仅精神病人会有如此行为,而且那些活泼顽皮的孩子口袋里总是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东西,性格温顺、胆子小的孩子也有着类似的收藏。人们把这一切视为正常现象。如果有人企图拿走他们的东西,儿童会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物品。

在学校里,老师们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也是成绩优秀的孩子。相反,这些儿童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可以说毫无成就可言。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孩子的智力出了问题,而是以为不过是富有创造力的智慧无法融于实践罢了。出现心理畸变的孩子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智力的退化,也就是说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心智,也无法引导他们智力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企图通过幻想逃避现实,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智力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了抑制和打压,使儿童丧失了勇气,陷入自我封闭。因此,与心理正常的相比,这些儿童的平均智力较低。这个现象源自于心理畸变,心灵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因而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使其复原。但是,成人在教育过程中更多采用的却是一种压迫强制的方法,通过外力企图纠正儿童的心理畸变。然而,外力的强制对畸变不仅没有作用,而且还触发了心理的自我防卫。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防卫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抵御,即针对外部行为的反抗,而是完全失去意志控制的心理保护。它意味着潜意识拒绝接受外界赋予的想法,因此也拒绝理解那些强加的观念。心理分析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障碍”。

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如果没有人拯救他们,他们就会迷失自我,因为他认为自己感官功能的衰退和能力的丧失是一种正常情况。在生命早期,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误入歧途,而且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最终畸变的心理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四)占有欲

心理因素与饮食习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乖巧听话的孩子特别容易患上厌食症,而且很难治愈。一些孩子拒绝吃饭,而且态度坚决,这让家长和老师们一筹莫展。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那些贫困以及瘦弱的孩子身上就会更加令人不安,因为他们本可以抓住所有的机会摄取食物补充营养。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行成为一种疾病,严重损害儿童的体质健康。厌食与消化不良并不相同,消化不良是由于消化器官的病变导致食欲不振,而儿童厌食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有时,儿童拒绝吃饭是出于自我保护,比如当成人强制喂他们吃东西,或者强迫他们按照成人的节奏加快吃饭速度。儿童专家对此表示认同,而且他们还注意到儿童吃饭的节奏比较慢,中间会有很多次停顿,不会一次吃完所有的食物。处于哺乳期的婴儿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他们吃奶的时候不会离开奶嘴,即使离开奶嘴也是为了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吃奶。这就是他们的慢食节奏。

(八)说谎

成人内心潜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不仅使他们认为儿童“一无所知”或是“生性顽劣”,需要他们为儿童灌输思想、矫正行为,更使他们表示出了对儿童的不屑。成人面对的是柔弱的孩子,而在孩子看来,成人却无所不能,甚至有权在儿童面前展现那些他们在其他社会成员面前羞于表达的情感。成人心中隐藏的是贪得无厌和唯我独尊。在家庭中,成人以家长的名义不断地侵蚀着儿童的自我。比如,当看到儿童移动茶杯时,成人就会担心杯子被打碎。此刻,贪婪驱使他将茶杯视作珍宝,为了保护茶杯而阻止孩子的行为。也许这个成人非常富有,并且相信他的财富会不断增长,他的孩子会更加富有。但是,在那一刻,他认为茶杯价值连城,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同时,他会想:“我已经把茶杯放好了,孩子为什么还要乱动它呢?我难道没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摆放茶杯吗?”他在心底里愿意为孩子做出任何牺牲,他望子成龙,盼望着将来孩子出类拔萃、声名显赫。但是,在那一刻,他心中涌动的全是专横跋扈,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浪费感情。事实上,如果是仆人打碎了杯子,他会一笑了之;如果是客人打碎了杯子,他也会马上安慰客人无关紧要,不足挂齿。因此,儿童会在不断的失望之中认为他自己就是那个惹是生非的人,只有自己不能触碰那个茶杯,自己甚至还没有一个茶杯重要。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将儿童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发展。儿童不仅要接触事物,将外物作为工具,并且遵循一系列行为规则来完成任务,这对儿童内在个性的发展极为重要。成人可能不会在意自己日常行为的顺序,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变成了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他早上起床,他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此已经驾轻就熟。如同呼吸和心跳一样,行为的连贯性几乎已经自动完成了,他们不需要再进行任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