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朱自清》课后答案 - 人教部编版初二上学期语文 - 读趣百科

《14 背影/朱自清》课后答案

1解答题

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课文中写背影的地方共有四处:

第一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四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②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事,写最动情的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形象与瞬间。

2解答题

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父亲的这一举动体现出了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儿子在他心中高于ー切,即使心中曾有隔阂,但与儿子这一别,可能又要很长时间オ能见面。父亲心里很舍不得,但是基于现实情况又不得不分别,也只能在此时多陪陪了,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自己送。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作者在这一段中的一些具体描写,如父亲的“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把握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理解的要点大致有二:其一,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其二,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父亲)架子,所以从“说定不送”到“决定还是自己送”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

3解答题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①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憧。短促的语白,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②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③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④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カ,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背影》一文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用口语。但是,这种素朴的语言又绝不随意、乏味,而是有着典雅的气息,适当使用文言词汇,却又能融为一体,不显生硬。《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但是文章的简净并没有流于笼统、抽象,而是该详则详,特别是在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时,文笔细致,不厌其详。当然,即使是细致的描写,也多是白描,因此与简净的整体文风并没有产生矛盾。

4解答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从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有向作者提示他们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都发生变化,彼此之间的情感也发生改变,“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埋怨,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