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解答题

如何理解道家理念在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功成身退、安贫乐道的处世之道。老子讲“反者道之动”,主张“功遂身退”,认为这是“天之道也”。道家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归根,要返本、要复初、要慎终如始,就是认识到事务的发展是有个限度的,无限夸大事功,就会过度,就会走向反面。(2)内心澄明、超然淡泊的人格精神。能在万物生死成毁的纷纭烦乱中保持宁静的心境。这就是内心澄明。由此内心澄明,而对万物变化、人之死生,都能超然看待,不为所动。这是道家思想推尊的一种健康人格和理想境界,在历代涌现出的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举一反三
解答题

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中国传统“文化”重“审美”,中国传统“审美”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审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加以综合阐释。(2)中国“传统”自身就具有一种“审美精神”,这也就是吴经熊所说的“悦乐精神”。(3)中国“审美”本然就注重一种&l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审美理想中的真、善、美及其关系。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道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真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法天贵真”。(2)表面看来,在善与美之间,儒家似乎是绝对以(将“仁”作为内核的)“善”作思想主导的,表现出“寓美于善”的基本诉求;但它最终强调善要在“美的境界”中得以完善。(3)道家的“真”就是“本真之真&rdq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意境是由“实境”与“虚境”共构而成的,是情与景的结晶,境与象的融会,虚与实的统一。结合一首古诗或古画分析这一段话。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意境”是中国古代士文化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华夏美学所特有的境界。(2)意境是由“实境”与“虚境”共构而成的,是情与景的结晶,境与象的融会,虚与实的统一。(3)意境的终极层面始终是向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超越,它既包含象又蕴涵着象外的“虚”、“空”。即要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或“表现”无限,体现出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姿态。(4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结合史实谈一谈“道统”与“正统”之间的关系。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文化垄断“政统”,士文化秉承“道统”及“学统”。(2)“道统”与“政统”有一定程度的相反性,有着内外之别。即“道统”基本上是以“内圣”为核心的,而“政统”则是以“外王”为本质的;“道统”执著在护持德行修养的“自律”,&l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解答题

如何理解“合和之境”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整体意蕴?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从审美文化的类分上看,士文化追求的是“意境”这种道禅至境,官文化追求的是“载道”这种儒家之境,而民文化则拥有一种“从俗”的墨家体验。(2)士文化、官文化和民文化这三种审美文化之间也是互动与协合的:在士文化与官文化之间,士大夫的“入世”则形成官文化的主体;士文化与民文化之间,一方面是“化俗入雅”,本来属于民文化可以上升为士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化雅归俗”,士文化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跪求《都市奇缘》1―2910章未删结txt 都市奇缘txt

跪求《都市奇缘》1―2910章未删结txt 都市奇缘txt...
展开详情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义?(4分)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义?(4分)...
展开详情

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

【标准答案】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促成 、 、 、 的社会风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展开详情

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形成_________的选人用人导向。

【标准答案】敢于抵制选人用人中的违规行为,形成_________的选人用人导向。 [习题,答案]...
展开详情

截至2018年,中国发表3份对欧盟政策文件, 持续推进( )四大伙伴关系建设。 (10分)

【习题】截至2018年,中国发表3份对欧盟政策文件, 持续推进( )四大伙伴关系建设。 (10分) [习题,答案]...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