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 纪德游记 - 读趣百科

第四章

离苏呼米不远的这座炼油厂,一切都显得十分出色: 食堂、工人住宅、工人俱乐部(工厂我一窍不通,只有赞赏的份儿)。在俱乐部的一间活动室,照例贴着“墙报”,我们走近前瞧一瞧。我们没有时间看所有文章,在“红色救援”的专栏里通常有关于国外的报道。而我们奇怪没有看到一篇有关西班牙的消息,但是近几天来那里来的消息令我们担心。最初的追求就逐渐减弱,进而消失,目光不再向前看了。有人会对我说,这样做是必要的、紧迫的,因为,来自侧翼的袭击,很可能就要毁掉他们的事业。然而,从妥协走向妥协,事业也必定受损害。

当天晚上的宴会上,照例频频举杯祝酒。为宴会的所有人和每一位客人健康干杯之后,杰夫·拉斯特站起来,用俄语提议,为西班牙红色阵线的胜利干杯。大家热烈鼓掌,但是我们觉得仍有点不自然。随即作为应答: 为斯大林干杯。我也举起酒杯,为德国、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的政治犯干杯。这回,大家都很坦然,满怀激情地鼓掌。然后,紧接着又为斯大林干杯。由此也可看出,大家都知道,对德国和其他国家法西斯的受害者该持什么态度,而对西班牙的动乱和斗争,全国舆论和个人见解,都在等待尚未表态的《真理报》的指示,在了解其如何看待之前,谁也不敢贸然发表意见。直到过了几天(我们已经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一阵巨大的声援浪潮,才从红场掀起,席卷各个报刊,到处组织签名声援和志愿捐助西班牙政府。

在这座工厂的办公室,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巨幅画,给我们极深的印象,只见斯大林居中,正在讲话,政府成员分列两侧正在鼓掌。

斯大林的肖像到处可见,斯大林的名字挂在所有人的嘴边,对他的颂扬,也无一遗漏地纳入所有讲话中。尤其在格鲁吉亚,只要走进一户人家,不管房屋多么简陋,多么肮脏,都能见到挂在墙上的斯大林像,也许原先那正是放圣像的地方。是崇拜、爱戴还是惧怕,我不清楚,反正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在制订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斯大林认为有必要进行一系列调整,表现出极大的智慧、极为聪明的灵活性,以至有人不免产生想法: 能不能更大程度地保持连贯性;这种逐步脱离最初的路线,背离列宁主义的做法,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更加恪守原来的路线,人民是不是就不必付出超人的努力了。总而言之,大失所望。让人失望的,如果不是斯大林,那就是人,是芸芸众生了。经过多少斗争,洒了多少鲜血和泪水,人们企图争取的,想要得到的,并且以为就要得到的东西,难道真就是“人力所不及”吗?究竟是还得继续等待,还得忍耐,还是必须将希望推得远一些呢?这就是在苏联,人们忧心忡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一闪过脑海,就已经叫人万难承受了。

与最初的理想相去甚远,这一点无可怀疑。但是我们能够就此怀疑,人们当初想得到的不可能马上实现吗?究竟是理想破产,还是碰到意外的困难适时进行无可争辩的调整呢?

我于1910年就写过:“人类并不单纯,必须接受这一点;凡是简单化、一体化的企图,凡是要从外部挤压成形的企图,无论何时都是可憎的,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会滑稽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须知亚他利雅最为气恼的是,始终有个约阿施;大希律王最为气恼的是,始终有个逃脱的神圣家族。”

在一个国家消除反对派,哪怕只是阻止反对派表达见解,形成力量,也是极为严重的事情: 这要走向恐怖主义。一个国家全体公民思想一致,当权者执政当然更加方便。然而,面对这种思想贫穷化,谁还敢谈论“文化”?没了平衡的力量,思想怎能不完全倒向一边呢?我认为,倾听反对派别的声音,必要时甚至予以照顾,同时谨防其危害;与之斗争,而不是将其取消,这才是大智大勇。取消反对派……幸好斯大林没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