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情感可传递理论 - 毛姆读书随笔 - 读趣百科

简评情感可传递理论

情感的可传递性理论一经康德提起,便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广泛思考。无论是作曲家、诗人还是画家,他们都是通过作品来进行信息传递,而美学家恰恰能够抓住这一点,并借此推断出创作家的创作动机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对于创作过程他们从未认真地审视过。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不抱任何动机的,跟理论家所揣测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他们的动机只是为了传递信息,那不应该用艺术家来称呼他们,我们可以称呼他们是鼓动家或者宣传家。小说家的创作过程我非常清楚:对于突如其来的想法,他们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大、非常有气势的名字——灵感。灵感像是牡蛎壳中的小沙粒一样,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激起的波动最终造就了珍珠。这个想法会无缘由地让他激动,并使他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潜意识里,一些情感和思绪会不断出现,脑海中也会凭空出现许多人物(这些人物并不是通过描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行为),在这些人物之间,一个个事件也浮现出来,最后,这一切全部化作混沌无形的素材留存在了他脑海里。在一些特殊的时候,一条道路会被他从素材的图案中捕捉到,他也因此得以从这片思绪、情感混沌的丛林中穿行,最后,这团迷茫将完全占据他的精神,所以他不得不用笔将一切倾诉出来,用以救赎自己处在重负下的灵魂,直至创作完成,他才会再次找到重拾自由的感觉。当然,作为一个作家,他就不必在乎读者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什么了。

在我看来,风景画家也非常迎合这一描述,年轻的毕莎罗和莫奈就是如此。画家脑海中常会出现某一处景致:一条河道弯弯曲曲不断蔓延;或是一条嵌在雪地里同时又夹在无边落木之中的路。这些景致会在他内心引发无来由的激情,不要问为什么,画家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自己眼前堆满了素材,突然拥有了无限的创作欲望。他完全能够通过色彩和形状的布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因为画家的能力正是大自然所赐予他的。但他通过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是不能够通过艺术完全体现出来的,无论它是哪种艺术。当然,虽然这样做并不能满足自己的感官,但自己内心的创作激情却得到了缓解,于他而言可谓是痛并快乐着。不过有一点我非常确认,他从未有过向未来的观众传递信息的想法,即便他正在这样做。

在作曲家和诗人身上,这样的描述同样奏效。我之所以没有选择诗歌和音乐,坦诚地说,是因为绘画讲起来更为简单和直接。虽然领悟一幅画作的内涵需要持久的专注性和一定的领悟能力,但一般来讲只要看一眼就足够了。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充满了联想,而这种联想也会随着不同的国度和文化不断变化。语言的感人是通过声韵和它本身的含义实现的,对思维和感官都产生了影响。但绘画就不同了,绘画所带给你的审美快感是它存在的唯一意义。音乐这门艺术我就不敢妄言了。我想能够让人类创造出音乐的天赋是十分神奇的,可以说在艺术创造之路上,音乐是最为神秘的一种。但康德却认为音乐是下等艺术,和厨艺一样,这让人感到非常惊异。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音乐这门艺术是纯感官的,哪怕它是最受欢迎的艺术,最令人愉悦的艺术。

康德会做出这样的评判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按照他对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一门艺术价值多少完全取决于它对于思维的贡献有多少。很显然,他对诗歌的评价就会很高了,因为诗歌不但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而且还能不受严格定义的语义和概念的约束,从而表达出更多的思想感情。康德这样写道:“在所有造型艺术中,绘画是我最看重的,也只有它才能把我们引领到思维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