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文化与想象 - 有吸收力的心灵 - 读趣百科

第十七章 文化与想象

当儿童沉浸于某项工作的时候,他会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儿童集中了全部精力不断地练习。

火山爆发喷出的火焰的特点、浓烟以及一些不常见的固体物质,专家们可以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给儿童提供一些适合他的小物品,他在实际生活中终于可以发掘自我,从而表现出出乎我们意料的变化。我们也要作出努力,对它们的意义作出阐释,这便等于加快这种教育方法的实施。

已经被我们接受的教育方法中,没有哪一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相反,这些结果出现后,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地对待儿童。我们努力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生活条件,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并且在活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方式。可以说,这是儿童心理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从北极探险回来的探险家派利把我们的工作称作“人类心灵的发现”。

儿童不仅可以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对那些不能直接看到的东西进行丰富的想象。想象力在儿童的心理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世界的人们都会给儿童讲童话故事,儿童也会陶醉其中,仿佛这样做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既然我们都知道儿童喜欢想象,为何我们只会通过给他讲童话故事或者为他们提供玩具,来锻炼其想象力呢?如果儿童能够想象出仙子和仙境的样子,他同样可以想象出美洲是什么样子。他不是在别人模糊的谈话中想象,而是从我们为他展示的地图上想象的。我们经常忘了想象力可以开启真相之门这一点。儿童的思想不是一个被动的东西,它充满了好奇,而且一直在活动,从未停歇。有一次,我看到几个6岁的孩子站在地球仪旁叽叽喳喳地讨论,然后有一个3岁半的孩子站上前来说道:“我来看看,这就是世界吗?”“对。”其他人说道,小孩多少有些震惊,又继续说“现在我明白了,我叔叔绕世界走了三圈!”他知道这只是一个模型,真正的地球非常大。他应该是从别人的谈话中得知这一点的。我们学校的另一个4岁的小男孩也要看地图。他仔细地观察着,而其他稍大的孩子则在讨论美洲,并未留意他的出现,这时候小孩突然插话:“纽约在哪儿呢?”其他孩子显得很惊讶,但还是给他指了出来。接着他问道:“荷兰又在哪儿呢?”这令周围的人更加吃惊。不过在别人给他指出来后,他说:“这是海洋!”听完这话,其他孩子非常好奇他是怎么知道的。于是他便讲了下面的故事。

我们在这个过程要使用一些符合3~6岁儿童心理的特别方法,但这正是成年人所缺少的。所幸,儿童从环境中吸收的东西比从我们身上吸收的要多,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从心理上给予他帮助。儿童总是不厌其烦地从我们身上寻求事实的真相。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儿童的心理并不了解,这也表明,通过先入为主的原则去引导儿童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了解太少。只有儿童自己才能够用他的行为引导我们去了解他。从成千上万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儿童不仅仅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还希望我们明确地告诉他应该怎样去做。这种准确性最吸引他,这也正是他工作、探寻的原因。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他对这些可操纵的任务的兴趣,其实有潜意识的目的。儿童有协调各个运动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本能。我们还发现非常重要的一点,当儿童沉浸在某项工作的时候,他会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儿童不断地练习,他集中了全部精力。

“我爸爸一年里去过两次美国,住在纽约。他离开后,妈妈说‘爸爸在海上。’她说爸爸在海上待了好多年。后来她又说‘爸爸到纽约了。’又过了几天,她说‘爸爸又在海上啦。’终于到了一个好日子,她说‘他现在到荷兰啦,我们去阿姆斯特丹见他。’”这个孩子曾多次听到美国,所以听到有人把地球仪和美国联系起来的时候,他马上停下来过去打量,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孩子的想象力。教师需要训练,因为依照我们的逻辑还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儿童是怎么发展的,并抛开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不久后,他们向我反映单词已经不够用了,如有关衣服、房子、街上的事物、树木名称等单词,孩子们都已学会,但他们还想学更多。所以我选了一些更高级的词汇,比如几何图形的名称,包括多边形、梯形以及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等等。孩子们都学会了!之后我又选了一些专业词汇,比如温度计、气压计等等。再之后便是植物学方面的词汇,比如萼片、花萼、雄蕊、雌蕊等等。他们饱含热情地学会了这些,还让我传授更多的词汇。当老师把孩子们带到户外的时候,他们可以叫出各种汽车的名字,这些单词甚至连老师都不知道,这让老师感

99lib•net
到非常尴尬。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词汇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不知疲倦。但在接下来的阶段这种情况将不再出现。儿童又具备了其他新的能力,学习新单词对他们来说难度会更大。

我们发现,儿童在早期学到的这些词汇会变成他的一部分,在他八九岁上学后或者在那之后的岁月,他都能熟练地使用这些词汇。但是,如果等儿童到了8岁或更大的时候才把这些词汇教给他,他的学习成效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主张最好在儿童3~6岁的时候给他传授相关词汇。当然,不是让他机械地学,而是与实物联系起来,或者在他进行探索的时候给他传输这些知识,这样他的词汇量增长才会跟他的经验积累步调一致。比如,我们可以给他展示树叶和花的样子,或者在地球仪上给他讲述地理知识(如海角、海湾、岛屿等等)。只有通过演示实物样本、图片或者图表,儿童才能轻易记住这些单词。对儿童来说,这些都没什么难度,但往往老师不认识那些单词,或者记不住,甚至会混淆不清。我曾经在印度的一个城市里看到一个14岁的在校男孩对植物某一部位的名称不太确定,这时一个3岁的孩子过来对他说“雌蕊”,说完又跑去玩自己的了。还有一次,我在课上给学生讲解植物根的分类。

人类被赋予了这种神奇的能力。与指导儿童发展有关的儿童个性会通过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在为他准备的各种训练中看到它的明显作用。

他认为,这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对人性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非常明确的事实。一个事实是,儿童开始吸收文化的年龄比我们预想的要早得多,但他只能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对知识进行吸收。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只能通过行为才可以学习、吸收。儿童必须通过做事来发展自己。毫无疑问,儿童在3~6岁的时候吸收力最强。个事实与性格的塑造有关,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章讨论。在本章,我先对个事实,也就是通过行为对知识进行吸收这一点做讨论。儿童对他早期(通过吸收)所获得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这个阶段,他很容易集中精力。举个例子,儿童的书写爆发期与他对语言的敏感紧密相关,在他可以开口说话时,便有了可操作性。到儿童5岁半至6岁期间,这种能力就消失了。所以,很显然,儿童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之前才可以满怀乐趣和热情地学习书写。过了这个年龄,儿童已经失去了自然赋予他的这种机会。只能通过努力和极强的意志力去练习书写了。同样,从其他经验中,我们会发现获得这一能力,不能仅靠这个时候,我请的几位助手所受的教育都不是很高。他们给孩子们写了些单词让他们学习,每一个单词都写在一张卡片上。

我们在这一点上得出的结论与学校中的情况完全不同。学校里的数学课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折磨,毫无乐趣可言,以致很多人对数学已经有了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在早期就把追求精确的目标植入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数学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儿童生活的环境中一般都缺乏与精确性的锻炼有关的东西。大自然中有花朵、动物等等,却没有锻炼精确性的东西。这样儿童便缺少了发展精确性的机会,这会阻碍他将来的发展。我们可以把为他提供的小物品当成“具体化的抽象思维”,也就是基本的数学课。

他吸收的其实是一种模式。也就是说,他在大脑的精确引导下,吸收的是从抽象得出的一种稳定性和精准性。这种模式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就像生物结构是胚胎的一部分一样。这一模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创造性,它就像基因决定遗传特征一样,赋予人格一个特定模式。儿童在出生后的胚胎阶段(即心理阶段)吸收周围环境认可的某种特定模式。也就是说,儿童最先吸收的并不是他那个群体的心理特征,而是受这些特征影响的某些模式。因此,他吸收的是那些基本的、精确的,被人们在生活中习惯性重复的内容。简单来说,他吸收的就是最明确的那部分。一旦这种模式被吸收,它便会成为他性格里固定的一部分,就像他的母语一样。随后,儿童的发展会有一些不确定性,但都会建立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同样,他的母语发展也不确定,但仍会遵守胚胎发展时期就确定的发音和语法规则。儿童精确的头脑在早期就非常活跃,行事时对精准性的要求尤为明显,而且他在早期阶段对条理性就有很高的要求。儿童对物品的摆放顺序和位置都非常敏感。比如说,在他最初有目的地吸收环境时,只有这些东西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他才可以记住,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集中精力并坚持不懈。这些东西向我们展示了儿童个性在心理层面的基本形态。精神有机体是自发形成的,而且是从一种预定的模式发展而来的。不然,儿童只有通过推理和意志力才能拓展他的心理,这种说法无疑非常荒谬。就像人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创造自己的身体一样,他的心理类型也不是通过推理创造出来的。此处所说的创造指的是原先不存在的东西次神秘地出现,出现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发展。是的,每个事物都始于某个特定的类型,每一个生命都起源于胚胎细胞。因此,人类的思想是在创造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出生后的这一阶段,人的思想是通过对外界的学习、吸收而建立的。就这样,人想象的思想便形成了一个基础,根据这个基础,再把每个人变成特定群体中的一员。每个群体之间都有不同的连续性,并且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只有在新生个体具备了某种创造力的时候,那些原本没有的东西才能像社会模式一样慢慢发展。一个人只有通过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这便是儿童的生物功能,也正是这一点社会才得以进步。正因为我们可以控制这一创造性过程,所以我们起到的重要性才不可小视。

我们对感觉教育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这些感觉是儿童与环境的连接点。心灵可以依靠环境而变得灵巧,就像钢琴家可以在钢琴上弹出曼妙的音乐,一位熟练的织工通过触摸就区分出缎子是用双线还是单线织成,一个原始部落的人可以准确地听出蛇在草里爬99lib•net行的窸窣声。虽然这些能力都因人而异,但它们却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只有当智力和运动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时候,才会有感觉教育。

我的另外两部作品就介绍了我的数学教育方式,书中还阐述了儿童在数学学习上的特殊心理。儿童在发展的个阶段,通过克服环境障碍,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和胚胎的发展有些相似,胚胎的发展类型是先天性的。就如考格希尔发现的一样,不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身体器官,还是人的行为,都遵循同样的定律。儿童为语言发展打下的基础则又不同。这种基础是固定且精确的,因为它是由特殊的发音以及单词的排列组成,这些发音和单词排序都不是儿童天生就有的。它们与特定的人群有关,只有人们互相之间达成了一致,语言才具有固定的词汇和意义。其他很多方面也是由社会群体建立的。比如说,习惯和传统最终会成为道德的一部分。道德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要记住,道德也是人们一致认同了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宗教也一样,其偶像也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神奇感到震惊,从而对它的某些方面产生崇拜,充满感激和敬畏。经过大众的一致认同之后,大自然的某些方面便会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且为人们所敬仰。当儿童吸收某一群体的传统、道德以及宗教的时候,他真正吸收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