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如图是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填空题

如图是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则质点在前6s内的位移为m.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9

答案解析

分析:

由题意,质点在前6s内的位移为三角形的面积.

解答:

由题意,质点在前6s内的位移为三角形的面积,即S=$\frac {1}{2}$×6×3=9.

故答案为:9.

点评:

在求解前6s内位移时要注意:面积没有负值,但位移是有方向的,图形在t轴上方速度为正值时,位移为正值;相反,位移为负值.

举一反三
填空题

汽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0.6m/s_的加速度刹车,则刹车10s后的速度为m/s,刹车20s后的速度为m/s.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40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判断汽车是否停止,再结合速度公式求出刹车后的速度.

解答:

解:36km/h=10m/s,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t_0=$\frac {0-v}{a}$=$\frac {-10}{-0.6}$s=16.7s,

则刹车后10s末的速度v=v_0+at=10-0.6×10m/s=4m/s.

刹车20s后的速度为零.

故答案为:4,0.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刹车问题,是道易错题,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

填空题

在“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纸带上共选择7个计数点A、B、C、D、E、F、G,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他量得各点到A点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纸带算出小车的加速度为1.0m/s_则:



①本实验中所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Hz;

②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_B=m/s,BE间的平均速度v_BE=m/s.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00.250.40

答案解析

分析:

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解答:

解:①根据运动学公式得:△x=at_,

a=$\frac {△x}{t}$=1.0m/s_.

解得:t_=$\frac {0.01}{1}$=0.01,所以t=0.1s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计时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所以实验中所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②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_B=$\frac {x_AC}{2t}$=$\frac {0.05}{0.2}$=0.25 m/s,

BE间的平均速度v=$\frac {x_BE}{3t}$=$\frac {0.12}{0.3}$=0.40m/s,

故答案为:①50;②0.25,0.40

点评:

能够知道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填空题

要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纸条,共选出A、B、C、D四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赫兹,纸带上各点对应尺上的刻度如图所示,则A、B两点间的时间t_AB=s,V_B=m/s.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0.10.15

答案解析

分析:

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根据平均速度定义求解.

解答:

解: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赫兹,所以打点的周期为0.02s

因为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得:V_B=v_AC=$\frac {x_AC}{2T}$=$\frac {8-5}{0.2}$×0.01m/s=0.15m/s

故答案为:0.1;0.15.

点评:

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练习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填空题

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S_甲:S_乙=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57

答案解析

分析:

分别对甲乙两车研究,用加速度a,时间间隔t_0等相同的量表示总位移,再求出路程之比.

解答:

解: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时间间隔t_0末的速度为v,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_1$,加速度为a,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_2$.由题,汽车甲在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加速度为2a.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s',则有s=s$_1$+s$_2$,s'=s$_1$′+s$_2$′.

由运动学公式得    

v=at_0 ①

s$_1$=$\frac {1}{2}$a_0 ②

s$_2$=vt_0+$\frac {1}{2}$(2a)_0 ③

将①代入③得 s$_2$=2a_0,④

由②+④得 s=s$_1$+s$_2$=$\frac {5}{2}$a_0

设乙车在时间t_0的速度为v',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_1$′、s$_2$′.

同样有

v'=(2a)t_0⑤

s$_1$_=$\frac {1}{2}$(2a)_0 ⑥

s$_2$_=v′t_0+$\frac {1}{2}$a_0⑦

将⑤代入⑦得 s$_2$′=$\frac {5}{2}$a_0 ⑧

由⑥+⑧得s'=s$_1$′+s$_2$′=$\frac {7}{2}$a_0.

所以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frac {s}{s′}$=$\frac {5}{7}$⑨

答: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为5:7.

点评:

对于两个物体运动问题的处理,除了分别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外,往往要抓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关系式.

填空题

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x=5+2t+6t_(m),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m/s,加速度大小为m/s_.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1412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x=v_0t+$\frac {1}{2}$at_去分析加速度,根据v=$\frac {△x}{t}$求平均速度.

解答:

解:根据x=v_0t+$\frac {1}{2}$at_和x=5+2t+6t_,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12m/s_

代入t=0和t=2s得:x_0=5m,x$_2$=33m

所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为:

v=$\frac {△x}{t}$=$\frac {33-5}{2}$=14m/s

故答案为:14,12

点评:

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_0t+$\frac {1}{2}$at_和平均速度公式v=$\frac {△x}{t}$.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多选)甲、乙两物体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

(多选)甲、乙两物体相距s,同时同向运动,乙在前面做加速度为a$_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甲在后面做加速度为a$_2$、初速度为v_0的匀加速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多选)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

(多选)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被称为“电子之父”,下列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图片](多选)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

[图片](多选)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3.11e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