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可以采取的办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多选题

(多选)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

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
插针间距恰当大些
C
插针间距尽量小些
D
入射角尽量大些

题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分析:

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可知:选择的入射角应尽量大些;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纸面上;大头针P$_1$和P$_2$及P$_3$和P$_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解答:

解:A、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从而减小实验的误差,故A正确.

B、C、为了减小实验的相对误差,插针间距恰当大些,这样由于相同视觉距离误差,引起的角度误差小些,故B正确,C错误.

D、入射角应尽量大些,可减小入射角的相对误差.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本题关键是明确误差有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之分,知道偶然误差的减小办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系统误差的减小办法是改进实验原理.

举一反三
多选题

(多选)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一圆盘上,过其圆心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BC、EF,在半径OA上,垂直盘面插下两枚大头针P$_1$、P$_2$并保持P$_1$、P$_2$位置不变,每次测量时让圆盘的下半部分竖直进入液体中,而且总使得液面与直径BC相平,EF作为界面的法线,而后在图中右上方区域观察P$_1$、P$_2$的像,并在圆周上插上大头针P$_3$,使P$_3$正好挡住P$_1$、P$_2$的像.同学们通过计算,预先在圆周EC部分刻好了折射率的值,这样只要根据P3所插的位置,就可直接读出液体折射率的值,若∠AOF=30°则(  )

A
用该装置能测量所有液体的折射率
B
图中P$_3$位置处所对应的折射率P$_4$处的大
C
作AO的延长线交圆周于K,K处所对应的折射率值应为1
D
若OP$_3$与OC的夹角为30°,则P$_3$处所对应的折射率的值为$\sqrt {3}$
E
测某液体折射率时,在右上方区域观察不到P$_1$、P$_2$的像,说明该液体的折射率大于2

题目答案

CDE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折射定律分析大头针插在P$_3$、P$_4$位置时液体的折射率值大小.对于有些液体,可能发生全反射,在KC部分观察不到大头针P$_1$、P$_2$的像.由图定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由折射定律求出折射率.

解答:

解:A、若液体的折射率较大,临界角较小,光线发生全反射,不从液体射到空中,在KC部分观察不到大头针P$_1$、P$_2$的像,可知该装置不能测量所有液体的折射率.故A错误.

B、图中P$_3$位置处光线的偏折程度比P$_4$处小,则P$_4$处对应的折射率大.故B错误.

C、作AO的延长线交圆周于K,入射角等于折射角,则对应的折射率为1.故C正确.

D、若OP$_3$与OC的夹角为30°,知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60°,根据折射定律得,n=$\frac {sin60°}{sin30°}$=$\sqrt {3}$.故D正确.

E、测某液体折射率时,在右上方区域观察不到P$_1$、P$_2$的像,知光线发生了全反射,根据sinC=$\frac {1}{n}$,解得n=2,知液体的折射率大于2.故E正确.

故选:CDE.

点评:

对于折射定律应用时,要注意公式n=$\frac {sini}{sinr}$的使用条件是光从真空射入介质发生折射.

多选题

(多选)某同学在实验室做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时,用测得的多组入射角θ$_1$和折射角θ$_2$作出sinθ$_1$-sinθ$_2$图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他做实验时,光是由玻璃射入空气
B
玻璃的折射率为0.67
C
玻璃的折射率为1.49
D
玻璃全反射时临界角的正弦值为0.67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原理是折射定律n=$\frac {sinθ$_1$}{sinθ$_2$}$,根据数学知识可知,sinθ$_1$-sinθ$_2$图线的斜率等于折射率,可求出折射率.由临界角公式sinC=$\frac {1}{n}$,可求出玻璃全反射时临界角的正弦值.

解答:

解:A、由图线看出,入射角的正弦sinθ$_1$>sinθ$_2$,则知该同学做实验时,光是由空气射入玻璃.故A错误.

B、C玻璃的折射定律n=$\frac {sinθ$_1$}{sinθ$_2$}$,根据数学知识可知,sinθ$_1$-sinθ$_2$图线的斜率等于折射率,由数学知识得,n=$\frac {1.0}{0.67}$≈1.49.故B错误,C正确.

D、由临界角公式sinC=$\frac {1}{n}$得,sinC=$\frac {sinθ$_2$}{sinθ$_1$}$=0.67.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实验的核心是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原理是折射定律n=$\frac {sinθ$_1$}{sinθ$_2$}$,根据数学知识分析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掌握临界角公式即可容易解答.

多选题

(多选)两列简谐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发生了干涉现象,则(  )

A
在振动加强区域,质点的位移总比振动减弱区域质点的位移大
B
在振动加强区域,质点的振幅总比振动减弱区域质点的振幅大
C
在振动加强区域,质点的位移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D
在振动加强区域,质点的振幅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在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振幅最大和最小,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

解:A、振动加强区质点的位移可能为零,不一定大于振动减弱区的位移.故A错误.

B、振动加强区质点的振幅大.故B正确.

C、在振动加强区,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周期性变化.故C正确.

D、在振动的过程中,振幅不变.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特点,知道在加强区不是位移始终最大,减弱区不是位移总是最小.

多选题

(多选)关于波的干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动加强的质点,位移始终最大
B
振动加强的质点,两列波引起的分位移,方向总是相同的
C
加强点的振动,能量始终最大
D
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在传播中是随时相互交换的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两列波相叠加时,振动方向相同的为振动加强区域,振动方向相反的为减弱区域,振动加强区域始终振动加强,振动减弱区域始终减弱,它们是相互交替出现,两列波发生干涉时,振动加强处的质点,振幅增大,但振动加强点仍在振动,位移仍在周期性变化.

解答:

解:A、两列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质点P的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但P点仍振动,位移仍在周期性变化,故A错误.

BD、两列波相叠加时,振动方向相同的为振动加强区域,振动方向相反的为减弱区域,振动加强区域始终振动加强,振动减弱区域始终减弱,它们是相互交替出现,不会随时相互交换,故B正确、D错误.

C、两列波相叠加时,加强点的振动,能量始终最大,故C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要掌握波动干涉的特征,只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振动加强与减弱区域相互间隔,振动加强的区域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始终减弱.

多选题

(多选)下面有关光的干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隔变宽
B
白光经肥皂膜前后表面反射后,反射光发生干涉形成彩色条纹
C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缝S$_1$射入绿光,S$_2$射入紫光,则条纹是彩色的
D
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x=$\frac {L}{d}$λ去判断条纹间距的变化.

B、当两列光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出现明条纹,当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

C、干涉的两列光频率需相同.

D、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

解答:

解:A、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x=$\frac {L}{d}$λ,紫光的波长比绿光短,所以条纹间隔变窄.故A错误.

B、白光是复色光,不同的色光波长不一样,当两列光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出现明条纹,当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所以肥皂膜前后表面光反射在前表面叠加,形成彩色的干涉条纹.故B正确.

C、干涉的条件是两列光频率相同,不同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干涉.故C错误.

D、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x=$\frac {L}{d}$λ,以及知道当两列光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出现明条纹,当路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出现暗条纹.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质量为M的气球上有一质量为 m的猴子,气

质量为M的气球上有一质量为 m的猴子,气球和猴子静止在离地高为h的空中.从气球上放下一架不计质量的软梯,为使猴子沿软梯安全滑至地面,则软梯至少应为(      )...
展开详情

小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向东行驶,若在船上

小船相对于地面以速度v向东行驶,若在船上以相对于地面相同的速率2v分别水平向东和向西抛出两个质量相等的重物,则小船的速度将(  )...
展开详情

M和M碰撞前后的s-t图如图所示,由图可

M和M碰撞前后的s-t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图片]...
展开详情

在拍摄日落时的水面下的景物时,应在照相机

在拍摄日落时的水面下的景物时,应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个偏振片,其目的是(  )...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