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艺术作品: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与科学性
读趣百科>科普>小知识

科学的艺术作品:科普作品的文学性与科学性

科学普及是以自然科学、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的交汇点为基础的。它在当代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社会人文特征。作为科普工作的产物,科普作品也表现出科学、社会性和人文性交叉的显著特征。本文拟从学科组合的角度分析科普作品文学性与科学性融合共存的本质,以更好地发挥科普作品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功能。

1科普作品的性质和功能

科普通常被定义为:“科学技术普及是一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方法和促进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不难看出,科普的定义有着明确的目的论。科学普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教育,普及是其核心目标。科普作品是承载社会教育、旨在普及科学的文献或文本。

由于科普作品的上述两种功能,它们明显不同于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科学论文。它不是一流的科学文献,而是依靠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创造。他的创作来源于科学研究本身,这被认为与“真理”相似。

在西方哲学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对本质/现象的二元理解。人们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任何现象的底部都有一个深度的范畴。这种意识形态范式被称为“深度模式”。例如,柏拉图的理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在对欧洲文论影响很大的模仿理论中,自然观念或绝对精神成为深度模式的内在本质。自柏拉图以来,模仿理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绝对观念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模仿者,也是美的塑造者,可以弥补自然创造的不足。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现实。然而,他也指出艺术“模仿自然,努力弥补自然中的任何空白和遗漏”。模仿也需要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科学研究/科普作品的二元对立中,科学研究实际上构成了科普作品的深度模式。科普作品(现象)是对科学研究(本质)的“模仿”,反映科学真理的“真实现实”,力求准确生动地展现科学的本来面貌。然而,在此基础上,科普作家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创造美来装饰和美化科学论文中表达的抽象性和严肃性。

与其来源不同,科学研究本身并不构成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科普作品旨在宣传、普及、传播和教育这类研究的成果,甚至是为了娱乐。"科普是科学技术不断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有必要解构严肃的科学逻辑,使其狂欢化的公众能够接受各种形式的表达。在科学成果的“创造性模仿”过程中,科普作品的文艺大众化不是唯一的途径,但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其文学性或艺术性是其不可分割的自然属性。那么,科普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文学作品呢?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或者说具有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功能。古罗马诗人和批评家霍勒斯也说过,诗歌(文学作品)应该“甜蜜而有用”。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还肩负着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制作科普作品必须尊重“甜蜜”和“有用”的要求。在《艺术原理》中,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的命题,并进一步将艺术分为作为巫术和娱乐的艺术,以及作为表现和想象的艺术。巫术艺术利用被激发的情感达到某种外在的实用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科林伍德看来,它能做的最多的是“技巧”,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后者是真正富有想象力的创造。由于科普作品具有明确的教育、传播和普及等外部目标,而“表现”的特征相对较少体现,所以根据柯林伍德的分类,科普作品更接近于前者,是一种“巫术艺术”。因此,在判断科普作品的价值时,我们不能以纯文学的要求为标准。因为科普作品的价值表达与纯文学作品不一致,所以科普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也是一种科学作品。波兰哲学家因加登在谈到纯文学的价值时,曾批评将艺术作品的价值假定为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推回去。相反,科普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工具价值——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其次是艺术美学。

由于其工具价值,科普作品首先是实用的文学文本。因此,科普创作与一般文学创作并不完全相同。它不能表达任何与科学无关的东西。然而,当人们阅读科普作品时,他们不再满足于以获取知识为唯一目的。读者更喜欢获得一种不同于单纯学习知识的阅读乐趣和美感,即采取一种易于公众理解、接受、参与和接受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科普作品必须具有人文色彩。因此,科普作品的写作也不同于一般科学论文的写作。吸引人的科普作品必须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带有大众化和教育色彩的审美活动。忽视科普作品的艺术表现难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这是许多科普作品失败的根本原因。张开勋曾经说过,“为什么中国不能生产像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那样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写书,另一个是解释科学。”“人们不关心抽象的原则,他们只关心人类情感活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人。科学普及必须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转变。”早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卢卡契就说过:“科学反思不具备人格化的特征,但审美反思是一种人格化,这表现在审美反思是以人为本的。艺术作品的目标是人类世界。”显然,科普是科研成果的艺术转化。科学家是真理的发现者,而科普作家是真理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如何有效地实现这种艺术转化,将不会有拟人化的科学反思来拟人化反思,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科普作品的成功与否。英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文学的描述给人的形象比事物本身更生动。在创作过程中,科普作家必须写出比科学真理本身更生动的东西,让它成为活跃在读者心中的新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科学到大众科学的转化和创造。这一写作过程也是科学作品中文学形式的再整合过程,从而涉及到科普作品中的第二个问题——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具体存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科学和文学性是科普作品不可缺少的翅膀。钱学森反复强调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问题。科学有普遍规律,强调逻辑思维。而文学和艺术强调形象塑造。如果科学是现实的,那么科普是浪漫的。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上。

2.1内容和形式

在科普作品中,科学与文学性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辩证地看待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成功的科普作品总是文学作品。众所周知,如果科学丢失了,科普作品将不复存在。"如果皮肤不存在,头发怎么会附着?"这是科普作品与任何其他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但同时,我们也会问,在一部科普作品中,它的文学性处于什么地位?换句话说,在科普作品中,文学和科学之间的二元对立能被克服吗?

答案是肯定的。好的科学内容,加上好的文艺形式和手段,是科普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在艺术中,没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就无法传达思想。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优秀作品的优势在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和生动的改编。

美国新批评派文学理论家兰蔻将诗歌创作分为“框架”和“肌肉”。其中,“框架”是散文可以报道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肌肉”是散文不能报道的部分,即细节。科学论文只有“框架”,而诗歌的“肌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文学是完全受限的。运用这一观点,在科普作品中,介绍和普及的内容——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是作品的“框架”,而表达的文学形式是“肌肉”。缺乏“肌肉素质”的科普作品形式不完整。它的极端形式是“肌肉质量”的完全丧失——科普作品相当于科学论文。相反,在另一个极端,失去“框架”或“框架”的缺陷和错误的科普作品,无论采用多么完美的“肌肉”,毕竟只是“伪科学”或“伪科普”的作品。

科普作品中的一系列文学创作方法构成了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形式符合内容的要求,不能盲目追求作品的吸引力而忽视其科学性。但与此同时,对科普作品的评价不仅取决于科学的正确性,还取决于其技能的合理性。优秀科普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相互促进,而不是科学与美学脱节。文学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科普作品是文艺界和科学界的共同财富。

2.2抽象和图像

黑格尔说:“每一种内容,所有精神和自然的东西,事件,行动,情节,内部和外部的情况都可以被纳入诗歌(文学)和诗歌形象化。”显然,科学是可以形象化的,这也是科普存在的理论前提。他补充道,“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吸引感官的形象。”阐明了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抽象概念与感官可感知的图像的结合。艺术科普作品无疑也体现了科学起源与科普表现的统一,这是一种抽象与形象的关系。克罗齐将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为四类:直觉表达活动;概念化活动;普遍意志;理性和共同意志构成了目的。相应的四个学科是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根据克罗齐的观点,艺术是一种纯粹的抒情直觉,是认知的第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是一种无需概念转换就能直接感受到的认知对象。然而,科学、逻辑和其他学科不能通过直觉来认识。因此,作为概念科学、逻辑学等学科,我们必须经过艺术处理才能更好地达到人类理解的第一种形式。与讨论纯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科学论文相比,科普作品以其非常规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科学渊源转化为图像的艺术表达。这是一个从科学语言到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从抽象思维到形象表达的转换过程。

别林斯基认为艺术和科学的区别不在于讨论的对象,而在于表达的形式。他认为艺术是不同于科学的抽象形象,认为艺术家创作时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科学家。“诗人以形象思维”和“诗歌是直观形式的真理。”在艺术的概念中,也有人说“艺术是对真理的直觉感受,或形象思维”。科普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更多地使用视觉思维和表达来展示科学真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方法,有时人们很难通过困难的科学论文彻底理解它们。然而,当借用图像、视频或文学隐喻时,人们可以直观地理解科学真理。这就是为什么形象思维更接近人们的直觉。因此,文学艺术的科学真理更有可能被理解。

别林斯基在《文学幻想》(1834)中感叹道,“是的,艺术是宇宙无限多样现象中伟大思想的表达!”“科学通过理性的分解活动,从生活现象中表现出普遍的概念。艺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活动,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总体思想。对于不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来说,科学是死的,但艺术有时会影响到那些粗鲁和未受教育的人。”我们不能说别林斯基所指的“艺术”是科普作品,但文学科普作品如何表达科学并产生社会影响可以在别林斯基的文章中得到证明。

美国文学理论家维萨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具体的一般事物”他认为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的区别在于详细描述中包含的具体性。细节描写中包含的具体性赋予文学以力量。正是在这种文学的帮助下,科普作品才能达到它的外在目的:科普和教育。在所有带有外在目标色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科普作品超越了其他任何文本,更实用,更容易接近受众,更好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越具体的科普作品,越有艺术性,越能把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转化为人们喜欢的图像。

也正是由于科普作品需要教育和传播的外在功利目的,科普作品才有意识地成为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的作品。视觉化不仅是一种普及和传播的手段,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目的:创造新的杰作。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所说,“艺术教我们将事物形象化,而不仅仅是概念化或功利化。”

许多著名的批评家深入探讨了抽象与形象的关系,进一步维护了形象思维和创作的合理性。从本质上说,他们坚持艺术的独立价值,它更具审美性,不包括科学普及和社会教育等外在功能。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科普作品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普及功能。它还使科普作品成为一部独立的作品,一部不仅从属于科学的独立作品。

2.3一般和个人

黑格尔将美定义为观念的感性体现。所有艺术的目的都是在现实世界的现象和形状中展现永恒的神性和绝对的理念。艺术在形象表现“绝对精神”的过程中有以下规律:一般来说,它是个性化的,一般来说是专门化的。在艺术出现之前,科学真理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现实世界中人类能够触及的具体现象和形状大不相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公式、氢原子的摩尔质量、原子弹的爆炸原理以及尘肺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只能以一种广义的、独特的概念形式存在。然而,在科学普及的过程中,科普作家将这些概念和普通概念具体化了,每个作家的写作方法也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科普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最终呈现出与原始科学论文完全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呈现。

别林斯基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文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可替代的个人独特性:“两个人可能会在一个指定的工作上达成一致,但在创作中这样做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科普作家有不同的学科条件和环境,他们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具有丰富个人风格的科普作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莱布尼茨和牛顿发明的微积分方程在数学原理上是相同的。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虚度一生,其他伟大的物理学家稍后也会发现质量能量方程。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各种只介绍几个统计原理的科普书籍可能会汗流浃背。他们都在用各种有趣的语言、想象和有趣的故事向公众推广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个体的科学思想和成果可以在无数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普作品中得以表达,这就是科学文献的过程。两个学科内容完美共存的科普作品,成为光彩夺目的文艺作品。它们富有个性,风格多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个过程反映了普通科学和个别文学之间的对立统一。

2.4客观原因和主观感受

科学论文以准确的推理语言和稳定的语法逻辑表达客观合理的科学思想和概念,而科普作品则引入文学语言来表达作者的主观和情感体验。那么,这种主观的个人感性经验是客观理性的对立面吗?客观理性在摧毁和歪曲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真理方面起着消极的作用。

答案是否定的。当讨论文学作品的想象力和地位时,德国古典美学和哲学家康德要求诗人把一些看不见的概念翻译成可以被感官看到的东西。诗人借助想象,通过感性揭示经验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并使它们达到理性的水平。这一著名的论述意味着经验世界的感性表现也能表达客观世界,并能达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科普作品中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与科学本身的客观合理性相兼容,具有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理解的功能。抽象科学过于现实和理性,无法保持读者的学习兴趣。只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作品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非专业读者。

在作品的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意义上,卢卡契甚至强调后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艺术的认知功能不同于科学。艺术与主观性有关。它提供了比科学更多的关于社会和生活的知识。同时,艺术是虚构的,可以揭示科学知识无法触及的事实。艺术可以把自知之明和外在知识结合起来。”事实上,科学概念和抽象理性并不提供关于社会和生活的知识。科普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因为它融合了作者对所描述事物的主观和感性认识,结合了对生活和人性的反思,极大地扩大了其覆盖面,激发了读者的情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科学内容作为两个极端,一般的、抽象的和理性的,以及文学艺术的形式、个体、形象和情感,在科普作品中通过整合和消解达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和统一。正是科学和文学的两个属性使得科普作品不仅是一种不完全依附于科学的独立存在,而且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独立存在。深入理解科普作品的这两个属性,有助于我们借助科普实现科学普及。

最新小知识科普

隐形眼镜护理液可以用水代替吗

隐形眼镜护理液不可以用水代替,护理液对于隐形眼镜来讲作用很大,主要是为了保护隐形眼镜。如果将护理液用水进行替代,那么很容易导致眼部的感染。因为在水里面有很多的细...
展开详情

沙宣防伪码在哪

沙宣防伪码在沙宣瓶身外包装底侧,购买者可以通过到沙宣官网查询防伪码来鉴定沙宣产品的真假,任何正品的沙宣产品都有防伪码,一旦出现防伪标识虚假或者没有防伪码,消费者...
展开详情

为什么感冒后会流涕、鼻塞和发热?

感冒后,你会出现鼻塞、呼吸不畅、说话声音低、鼻孔持续流鼻涕的症状。如果你患了重感冒,你的体温会上升,你会感到不舒服。感冒的真正原因是病毒。当病毒侵入人体时,为了...
展开详情

大匡威是什么牌子

大匡威指的是Rick Owens,中文名叫做瑞克·欧文斯,属于设计师同名品牌,于1994年创建于美国洛杉矶,是娱乐圈最受欢迎的帆布鞋之一,尤其是它家高帮帆布鞋,...
展开详情

啫喱膏能过高铁安检吗

啫喱膏能过高铁安检,但是一定要注意数量,控制在120毫升之内。正常来讲,啫喱膏不在违禁品的范围内,所以做高铁时可以随身携带。但是要按照规定的数量,不然的话在过安...
展开详情

一滴水中有多少生命

水是生命之源。它给万物带来活力,保持生态平衡。尽管地球的71%被水覆盖,但很难想象淡水已经开始成为稀缺资源。水资源短缺的最严重后果是一些国家居民健康状况的恶化。...
展开详情

丝芙兰积分有什么用

丝芙兰积分有四种用途:换商品、抵现金、生日当天换礼物、第一时间接收丝芙兰优惠活动通知。丝芙兰积分是购物一元钱就积一分,如果你在丝芙兰购物已经满1500元,那么这...
展开详情

dior眼霜什么档次

dior眼霜是高端档次,迪奥属于国际上的大品牌,在国内也非常有知名度。销量一直都非常好,并且受到大众的喜欢,尤其是女性。在使用眼霜后效果非常的好,滋润性也很强。...
展开详情
热门推荐

痱子粉可以当散粉用吗

痱子粉可以当做散粉来使用,痱子粉与散粉有一样的功能,就是能够吸收皮肤上的汗液以及油脂。同时痱子粉也有控油的功能,再涂抹之后能够避免精致的妆容脱妆。不过偶尔用一次...
展开详情

欧莱雅哪款爽肤水好用

欧莱雅旗下有补水保湿、抗皱、美白提亮、抗老化等不同功效的爽肤水,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护肤需求购买。欧莱雅目前一共有欧莱雅清润葡萄籽精华膜力水、欧莱雅复颜玻尿酸水、...
展开详情

皮肤黑的人适合什么颜色的口红

皮肤黑的人适合“砖红色”“大红色”“以及“橘红色”等这种能够提亮增色的口红色调。因为亚洲人的皮肤大多是小麦质的深色皮肤,增亮效用可以说是必备功效。皮肤黑的人适合...
展开详情

化妆品有害成分有哪些

化妆品有害成分其实有很多的,比如说氢醌、苯酚、白芷提取物、各种重金属等等。在美白类的化妆品中,汞、曲酸和对苯二酚是最常见的有害成分,在祛痘类化妆品中激素是最常见...
展开详情

ipad必玩大型游戏是什么

苹果的ipad一直是最适合玩游戏的平板电脑,但大家不知道的是ipad其实是有许多型号的,它的一些比较老的型号可玩一些小游戏而不适合大型游戏,如果想要玩大型游戏,...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