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 读趣百科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指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常见活用形式:1.名词加名词或名词加代词。2.副词加名词。3.能愿动词加名词。4.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

解答时可主动分析句子成分,或者根据以上标志、位置来判断。

习题练习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ー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暂无解析
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也 穴:

③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蜂虿 于: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像狗一样咬洞

答案解析

注意“犬”和“穴”为词类活用,“见”表被动。

问题2.

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答案解析

翻译句子要逐字落实,适当进行补充和调整,做到“信、达、雅”,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出来。本句中的“故”“啮”“以”“致”“死”“脱”等词语一定要准确翻译。

问题3.

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答案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狼》中的狼最终被屠户杀死,是因为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黠鼠赋》中的老鼠装死得以逃脱,是因为人被老鼠蒙骗。

问题4.

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答案解析

叙事达意”,即借事说理。《狼》选自《聊斋志异》,体裁是小说,通篇记叙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仅在最后用“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发表议论。《黠鼠赋》体裁为赋,选文的三段中,仅第一段叙事,后两段都在发表议论。两篇文章的体裁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分析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重要考点,以考查逻辑顺序为主。常用方法:1.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种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抓标志词快速判断)2.掌握常见答题模式①使说明更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②按照逻辑顺序加以...
展开详情

辨析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着不同的含义。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尤为常见。方法技巧:1.理清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了解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
展开详情

揣摩人物心理

人物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的内心活动,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主题。常用方法:1.结合故事情节2.直击心理描写3.抓住人物的行为和动作4.抓...
展开详情

象征手法及意义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这一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物存在一些类似联系,能展现抽象事物的特点。方法技巧:分析具体事物包含的特征,联系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在感...
展开详情

分析记叙类文章的线索

线索指贯穿文章始终,将文章内容连在一起组成整体的脉络。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有些有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析方法:1.时空连“线”。有些文章常有一些表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