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单选题

Light comes in _____ the window.

A

across

B

cross

C

through

D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问题要点

介词用法辨析。

答案解析

表示“光穿透窗户照进来”,此处需要介词表“穿过、穿透”,cross是动词,across表从表面横过,through表“穿透”,故选C。

阅读解答

为了给立方体工件表面均匀地涂上某种油,需要用竖直向下的力$F$把漂浮在油面上的工件缓缓地压入油内,如图甲所示.工件的下底面与油面的距离为$h$,力$F$与$h$的大小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不明白$BA$段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他,$BA$段表示为负值.表明力$F$的方向是相反的(即竖直向上),$A$点的坐标为($-n$,$0$),则$n=400$,表示立方体下表面未接触液面时,受到方向向上大小为$400\text{N}$的力.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单选题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量筒
B
玻璃棒
C
酒精灯
D
托盘天平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推出需要的仪器.

解答: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天平,所以不需要酒精灯.

故选C.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和所用到的仪器.

填空题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采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CaCO _ {3} + 2 HCl = CaCl _ {2} + H _ {2} O + CO _ {2} \uparrow$BD

答案解析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 _ {3} + 2 HCl = CaCl _ {2} + H _ {2} O + CO _ {2} \uparrow$,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采用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装置是D。

单选题

已知函数y$_1$=x_与函数y$_2$=-$\frac {1}{2}$x+3的图象大致如图.若y$_1$<y$_2$,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frac {3}{2}$<x<2
B
x>2或x<-$\frac {3}{2}$
C
-2<x<$\frac {3}{2}$
D
x<-2或x>$\frac {3}{2}$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首先求出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再观察图象得出结果.

解答:

解:由y$_1$=y$_2$,即x_=$\frac {1}{2}$x+3,

解得:x$_1$=-2,x$_2$=$\frac {3}{2}$.

由图象可知,若y$_1$<y$_2$,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2<x<$\frac {3}{2}$.

故选:C.

点评:

此题重点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由图象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再回到图象,问题才得以解答.

单选题

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霞同学从营地A点出发,要到距离A点1000m的C地去,先沿北偏东70°方向到达B地,然后再沿北偏西20°方向走了500m到达目的地C,此时小霞在营地A的(  )

A
北偏东20°方向上
B
北偏东30°方向上
C
北偏东40°方向上
D
北偏西30°方向上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方位角的概念及已知转向的角度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

解答:

解:A点沿北偏东70°的方向走到B,则∠BAD=70°,

B点沿北偏西20°的方向走到C,则∠EBC=20°,

又∵∠BAF=90°-∠DAB=90°-70°=20°,

∴∠1=90°-20°=70°,

∴∠ABC=180°-∠1-∠CBE=180°-70°-20°=90°.

∵AC=1000m,BC=500m,

∴sin∠CAB=500÷1000=$\frac {1}{2}$,

∴∠CAB=30°,

∴∠DAC=∠BAD-∠CAB=40°.

故小霞在营地A的北偏东40°方向上.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需要从运动的角度,再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本题求出∠ABC=90°是解题的关键.

填空题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判别条件也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a²+b²=c²

答案解析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当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例如∶以a=15,b=12,c=9为三边的三角形,因为a²=15²=225,b²=12²=144,c=9²=81,所以b²+c²=a²,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单选题

如图是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横轴表示反应时间,纵轴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

A

B

C

D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立即产生大量的氧气,反应结束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为一定值,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氧气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故选项1-项正确。

单选题

铜能被加工成7微米厚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 )

A

导电性

B

导热性

C

延展性

D

耐酸性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铜能被加工成7微米厚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单选题

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A

乙醇($\text{C}_2\text{H}_6\text{O}$)

B

青蒿素($\text{C}_{15}\text{H}_{12}\text{O}_5$)

C

富勒烯($\text{C}_{540}$)

D

葡萄糖($\text{C}_6\text{H}_{12}\text{O}_6$)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A.乙醇($\text{C}_2\text{H}_6\text{O}$)属于有机物;

B.青蒿素($\text{C}_{15}\text{H}_{12}\text{O}_5$)属于有机物;

C.富勒烯($\text{C}_{540}$)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D.葡萄糖($\text{C}_6\text{H}_{12}\text{O}_6$)属于有机物;

故选C。

单选题

“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所示,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端系于跳台的是一根弹性橡皮绳.当人下落至图中Q点时,橡皮绳刚好被拉直.那么,在人越过Q点继续向下的过程中,人的动能变化情况是(  )

A
不变
B
变大
C
变小
D
先变大后变小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影响动能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人的质量在下落过程中不会改变,因此只需考虑速度的变化情况,这就要从人的受力分析入手解答.

当人越过Q点后,绳子伸长,产生的弹力由小到大,当绳子的拉力与人的自重大小关系不同时,产生的合力方向会有所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运动状态和速度的大小变化,因此需分段来讨论.

解答:

解:越过Q点后,由绳子被拉长,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即对人的拉力;因此人共受两个力的作用,即:人的自重G,绳子的拉力F;分三个过程讨论:

①如图①,刚越过Q时,G>F,此时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下,加速运动,速度不断增加;

在人的质量不变时,速度越大,则动能越大;

②如图②,当人刚好下落到 G=F 时,人受到的合力为零;人不再做加速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动能也最大;

③如图③,当人继续下落,且处于 G<F 时,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人做减速运动,此时的速度逐渐减小,动能也逐渐减小,直到下落到最低点,动能为零;

综上所述,人的动能先增大,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小,直至为零;

故选D.

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关键是对人的受力分析,同时要结合力的合成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等知识,是一道力学综合题.

单选题

如图,在坐标平面上,Rt△ABC为直角三角形,∠ABC=90°,AB垂直x轴,M为Rt△ABC的外心.若A点坐标为(3,4),M点坐标为(-1,1),则B点坐标为何(  )

A
(3,-1)
B
(3,-2)
C
(3,-3)
D
(3,-4)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本题可先根据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计算方法解出C点的坐标,再根据AB垂直x轴,BC平行y轴即可得出B点的坐标.

解答:

解:如图:

作MN∥BC,

∵∠ABC=90°,AB垂直x轴,M为Rt△ABC的外心,

∴AM=CM,AM:CM=AN:BN,MN∥x轴.

∵若A点坐标为(3,4),M点坐标为(-1,1),

∴N点的坐标为(3,1),

∴B点的坐标为(3,-2),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外心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解决问题.

单选题

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

溶解前用玻璃棒研磨大颗粒粗盐

B

过滤时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C

加热蒸发时要不断搅拌直至水分全部蒸干

D

实验结束随即用手将蒸发皿从铁架台的铁圈上取下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A、研磨大颗粒粗盐,能增大接触面积,能加速溶解速率,但应用研钵研磨,不能使用玻璃棒,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时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单选题

为改变过度依赖激素促进植物生长的种植状态,江南农科所着手研究利用夜间光照促进植物生长的技术.对于绿色植物而言,下列颜色的灯光照明中,效能最低的是(  )

A
红光
B
绿光
C
蓝光
D
黄光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

绿色植物只反射绿光,其它色光全部吸收,所以用绿光照射时效能最低;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物体的颜色,属于基础知识,应当掌握.

填空题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BD⊥CD,点E是BC的中点且DE∥AB,则∠BCD的度数是°.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60

答案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BD⊥CD,点E是BC的中点可知DE=BE=EC=$\frac {1}{2}$BC,又知DE∥AB,AD∥BC,可知四边形ABED是菱形,于是可得到AB=DE,再根据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可得AB=CD,进而得到DC=$\frac {1}{2}$BC,然后可求出∠DBC=30°,最后求出∠BCD=60°.

解答:

解:∵BD⊥CD,点E是BC的中点,

∴DE是直角三角形BDC的中线,

∴DE=BE=EC=$\frac {1}{2}$BC,

∵DE∥AB,AD∥BC,

∴四边形ABED是菱形,

∴AB=DE,

∵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B=CD,

∴DC=$\frac {1}{2}$BC,

又∵△BDC是直角三角形,

∴∠DBC=30°,

∴∠BCD=60°.

故答案为60.

点评:

此题考查了等腰梯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解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此题难度一般.

单选题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一一火烧新野

B

曹操一一火烧乌巢

C

关羽一一火烧赤壁

D

陆逊——火烧连营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1-.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此项正确。选项2-.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中,曹操火烧乌巢,此项正确。选项3-.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部将黄盖诈降曹操、火烧赤壁的建议,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此项错误。选项4-.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攻打东吴,陆逊火烧了刘备的连营,此项正确。

填空题

根据提示填空。

(1)我是你;我是你;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投身革命即为家,,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卞之琳《断章》)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单选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们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运用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我们能闻到气味就证明了分子的不断运动.

解答:

解:人们能闻到梅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属扩散现象,与分子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等没有关系,故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我们能闻到气味证明了分子的不断运动,与其他性质没有直接关系.

填空题

小张同学只将水换为盐水重复如图③④所示的实验,第③④次测力计的示数分别变为$0.4\text{N}$、$1.3\text{N}$,由此发现在盐水中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还发现:在                                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所用盐水的密度为  $\text{g/c}{{\text{m}}^{3}}$.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1.1$

答案解析

由图,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1\text{N}$,在盐水中所受浮力为$1.1\text{N}$,故可知在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由${{F}_{浮}}={{\rho}_{液}}g{{V}_{排}}$,物体完全浸没在盐水和在水中的${{V}_{排}}$相等,可得所用盐水的密度$\rho =1.1{{\rho}_{水}}=1.1\text{g/c}{{\text{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