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阅读解答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体裁:古诗词

选篇理由:《诗词五首》带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我们读到了陶渊明的归隐,杜甫的忧国;我们也跟随作者走进了文字间的艺术境界,李贺笔下是边塞的悲壮,杜牧笔下是赤壁战场的变迁,李清照笔下是海天相接的辽阔。选篇中的两首诗词将让我们再深入一层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与作者对话。


诗词鉴赏《天末怀李白》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并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现出来,而是反复咏叹,低回婉转。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应共冤魂语,投诗赠罗”写出了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之情。

体裁:古诗词

选篇理由:《诗词五首》带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我们读到了陶渊明的归隐,杜甫的忧国;我们也跟随作者走进了文字间的艺术境界,李贺笔下是边塞的悲壮,杜牧笔下是赤壁战场的变迁,李清照笔下是海天相接的辽阔。选篇中的两首诗词将让我们再深入一层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与作者对话。


诗词鉴赏《天末怀李白》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并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现出来,而是反复咏叹,低回婉转。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应共冤魂语,投诗赠罗”写出了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之情。

1.多选题

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

“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已,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

“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题目答案

D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选项4-项,“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错误,通过“鸿雁几时到”一句可知作者杜甫并没有被流放。选项5-项,“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错误,应是“写出了诗人对李白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关切”。注释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由此可见作者是感叹李白的命途多舛。

2.解答题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原因:这一句是诗人想象之词,李白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这与投身汨罗江的先贤屈原当时的处境相似,故心境也有相似之处,这是对李白内心的揣摩。

情感:全诗抒发了对李白的深切同情、牵挂与思念之情。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读全诗,大体了解诗意,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是作者的想象。“冤魂”指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作者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表达出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举一反三
阅读解答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甲)乡

余光中

①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沙田山居(节选)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③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④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⑤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注]①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与大陆隔海相望。②马远,南宋绘画大师,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夏圭,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著称。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噓。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耽溺,处逆境不服输,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以下各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答:__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详情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详情

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展开详情

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1

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1)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答:____________________(2)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答:_...
展开详情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