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 读趣百科

掌握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是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现象的一个重要类型。认识并掌握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句子时望文生义,有助于不断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常用方法:

1.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2.看是否能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特定结构。

3.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4.按情理进行推断。

习题练习
阅读解答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曰恕己,曰奉壹。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暂无解析
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清冽

尤:

(2)石底以出

卷:

(3)崔氏二

小生: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格外翻卷年轻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问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心乐

忘路远近

B

全石以

不足外人道也

C

其境过清

知之

D

乃记之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选项1-项,代词/结构助词,的。选项2-项,动词,作为/介词,向。选项3-项,都是连词,因为。选项4-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问题3.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2)句中,“西南”“斗”“蛇”是名词作状语,分别为“向西南”“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的意思。

问题4.

文章第1段的“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伐竹取道”与“隔篁竹”中的“隔”相对应,作者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情,同时展示出作者在被贬官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愤灌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亮明观点:不能删去。然后阐明理由,可以从句子前后照应及作者的情感方面入手。最后结合此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作者被贬官,心情郁闷,故不惜“伐竹取道”,用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在诗歌中的运用

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到。方法技巧:1.虚实结合,能达到虚中有实...
展开详情

归纳作者观点

考查形式: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分别论证的?方法技巧:1.论点是陈述句或判断句,不能是疑问句、反问句等;一般固定结构是(······怎么样/某某是······)2.论点...
展开详情

选择或补充论据

方法技巧:1.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首先审题明确补充的论据类型;2.论据的要求:典型性、真实性、权威性、紧扣论点。答题技巧:1.事实论据(人+事+结果)。 2.道理论据(人/出处+名言、格...
展开详情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增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和真实性。方法技巧:1.明确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
展开详情

分析论证思路

方法技巧:1.阅读文段,明确论点,找出相应论证方法,概括具体内容。 2.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连接词,使之更通顺。答题技巧:首先,直接(或通过······)提出······论点,然后运用xx论...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