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步》,完成下列题目。散步莫怀戚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阅读解答

阅读《散步》,完成下列题目。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来了。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莱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暂无解析
1.解答题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本文通过描写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里散步的生活场景(平凡小事),生动地展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先采用“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的形式概括内容,然后根据文中营造的和谐氛围及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体会一家人之间的感情,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风尚。

2.解答题

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①“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

“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加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进入角色体会加点词语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情。如“总算”给人如释重负之感。

3.解答题

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写出了一家人散步的目的),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第④段描写的是一家人散步的地点,即故事发生的背景,描绘了初春的“新绿”“嫩芽”“水泡”,写出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景美人乐,也烘托出一家人愉悦的心情。

4.解答题

阅读第⑥段,说说当“ 我”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体现了“我”(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

答案解析

根据“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一切都取决于“我”,包括家庭氛围的和谐。“我”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我”有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5.解答题

阅读第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题和计算题请自行在草稿纸上作答

题目答案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答案解析

细读第⑧段,明确该段写了什么,并思考这一内容与前文题目、文章主旨有何关系。该段再次描写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因为前文曾经写过散步的情形,所以该段照应了前文,也照应了题目“散步”;最后一句话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举一反三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谢谢你允我回报

①探视之后,我离开重症监护室,走出医院,走到附近的商厦——我想给他买块表。

②在专柜前选中一款机械表:银色表盘,金属表链。我确定他喜欢,别问为什么,他没说过,但我就是知道。价位适中,不算昂贵,否则他会心疼钱;也不算便宜,否则我会心疼给他的不够好。这样的选择,可以让我和他都心安。付款后,让营业员将表链拆掉两个扣。我知道他手腕的尺寸,也知道他喜欢将手表略宽松地环在腕上,可以不时轻轻晃晃。包装盒精美宽大,我将它抱在胸前,走回医院。

③这是他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的第三天,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都在做最坏的打算,但我却坚信他会醒过来。我只想他醒来时对他说:“爸,给,你要的手表。”

④没错这块腕表, 是他入院前要过的。 一次吃晚饭时,他半开玩笑说:“闺女,看我这表该换换了!年头太长,越来越不准了,每天都会差个两分钟。”我不假思索,当即应允:“买。”过了一会儿才笑着反问:“干吗又让我买?”他呵呵地笑:“最近你不是刚赚了稿费嘛,还不好好孝敬孝敬你爸?”入口的米饭喷了一桌子,我哈哈大笑:“爸,你也太有心计了!”

⑤是的,爸爸有心计,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我的软肋在哪儿,一戳就中。我的软肋连我妈都知道,她常说:“欠你爸的,迟早是要还的。”

⑥没错,我欠他的。在我成长的那么多年,仅是物质的亏欠便不计其数。

⑦读初二时,小城里富裕人家的姑娘流行骑那种彩色变速车。班里有了第一辆,我眼热不已。回来一说,我妈眼睛瞪得老大:“那么贵,咱可买不起!”他,然后静静看向我又失落又不甘的眼神,只说了一个字:“买。”然后真就买了。为此,全家人集体节衣缩食两个月。工作之余一向喜欢种花养草的他,还去一家修理厂打了两个月短工。

⑧这并不是特殊事例,而是常态。在我成长的年代,生活并不丰裕,但他总是倾其所有宠我爱我。

⑨所以,早到了该还的时候了。

⑩他也拿捏住了这一点,于是这些年,我和他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⑪“闺女,这手机按键不大好用了。”

⑫“换。”

⑬“闺女,今天上街看到一种电动车又轻便又好看。

⑭“买。”

⑮“闺女,对门你李伯伯的儿子给他买了个按摩椅,看着挺好的。”

⑯“买。

⑰我妈总嫌他向闺女要这要那,而我明白,从前他的给,现在他的要,其实都是对我的好——他知道如果不给我宠爱他的机会,我此生怎会安心?所以,他只管笑呵呵地要,我只管给,从来没有多余环节。

⑱还记得他第一次跟我要的,是一顶“只有在大城市才能买到的毛呢礼帽”。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场,好不容易才寻到他想要的那一款。付账,将礼帽小心装好。我松了口气,然后想象他戴上这顶礼帽的模样,想象他欣喜得犹如一个孩子得到心爱玩具的眼神,我突然被一种庞大的幸福感击中了。

⑲这种幸福感从不曾有,又无法言语,是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代替的。而这种幸福感,他早早就知道了吧?在那些年,他绞尽脑汁又倾尽一切宠爱我的时候曾经一一享受过吧?所以,他要把这种幸福传递到我手中,让我一遍遍感受和重温。

⑳我只想说,他做父亲的智慧超过很多人。我见过太多父母为子女含辛茹苦倾尽一切,却舍不得让孩子分担分毫;我见过太多父母把一生的苦难尝尽却舍不得分享子女人生的甘甜,拒绝子女的付出……可是我,从来都不认可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侯索取回报,这正是他的智慧,也是他给予我的额外的恩赐。

只是这一次,手表还没来得及买他就被查出食道癌,手术后当晚因肺部感染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那晚,我在监护室外空寂的走廊中坐了很久,把刚买回的新腕表放在耳边,听指针“嗒嗒”的声音 ,像心跳……

他是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第六天醒过来的。医生都说是奇迹。

我并不这样想。

回到普通病房后我拿出腕表递到他眼前:“爸,给,你要的手表。”他抬起左手手臂,示意我帮他戴上。戴好后,他轻轻晃晃,咧开嘴笑了。我看着他,76岁的勇敢的他,勇敢地醒过来,让我还可以继续偿还我的所欠,回报他的付出。

压制了许久的眼泪突然而至。

(取材于海宁的同名文章)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阅读解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邵民瞻为东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东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日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东坡,泣自若。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注】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ト: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靠着。⑩何其:多么。⑪老妪:老妇。⑫自若:依然如故。⑬不肖:不成材。⑭诸:相当于“之于”。⑮诀别:分别。⑯宁:难道。⑰徐:慢慢地。⑱售:这里是“买”的意思。⑲券:契据。⑳翌日:次日。㉑索:求取。㉒直:通“值”,价钱。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邵民瞻替苏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贯钱,东坡尽其所有积蓄也仅仅能偿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已经过了几天了。夜里苏东坡和邵民瞻在月光下散步,不经意到了一个村子,听到有一位老妇哭得很悲伤,东坡走过去斜靠着倾听,说:“奇怪啊,她是多么悲伤啊!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妇,老妇看到东坡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老妇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痛心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妇,并且慢慢地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房子契据,在老妇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次日迎接母亲回老屋去,竟然也没向她求取买房的五百贯钱。

阅读解答

 阅读《范式守信》,完成下列题目。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 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两年后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两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并喝酒,尽兴而别。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详情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答:__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详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开详情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主要承担“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发射任务。②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也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③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
展开详情

雨 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雨 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