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质间的每一转化不能都通过一步反应实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单选题

下列物质间的每一转化不能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Ca→CaO→CaCl$_2$
B
NaOH→Na$_2$CO$_3$→NaCl
C
O$_2$→CuO→Cu(OH)$_2$
D
C→CO$_2$→Na$_2$CO$_3$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知,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

解答:

解:A.2Ca+O$_2$=2CaO,CaO+2HCl=CaCl$_2$+H$_2$O,所以每一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A不选;

B.2NaOH+CO$_2$=Na$_2$CO$_3$+H$_2$O,Na$_2$CO$_3$+2HCl=2NaCl+CO$_2$↑+H$_2$O,所以每一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B不选;

C.2Cu+O$_2$$\xlongequal[]{△}$2CuO,但氧化铜不能一步生成氢氧化铜,故C选;

D.C+O$_2$$\xlongequal[]{点燃}$CO$_2$,2NaOH+CO$_2$=Na$_2$CO$_3$+H$_2$O,所以每一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正确运用物质分类及反应规律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举一反三
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NaOH的是(  )

A
Na和H$_2$O
B
Na$_2$O$_2$和H$_2$O
C
Ca(OH)$_2$溶液和Na$_2$CO$_3$溶液
D
Ca(OH)$_2$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各物质的性质及物质之间的反应来分析生成物中是否有NaOH来解答.

解答:

解:A、Na和H$_2$O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故A不选;

B、Na$_2$O$_2$和H$_2$O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氧气,故B不选;

C、Ca(OH)$_2$溶液和Na$_2$CO$_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故C不选;

D、Ca(OH)$_2$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钠的重要化合物,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单选题

由Na$_2$O$_2$、Na$_2$CO$_3$、NaHCO$_3$、NaCl固体中的某几种组成的混合物,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将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有所减少,若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加热,也有气体放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_2$O$_2$、NaHCO$_3$
B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Na$_2$CO$_3$和NaCl
C
混合物一定不含有Na$_2$O$_2$和NaCl
D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_2$O$_2$、Na$_2$CO$_3$、NaHCO$_3$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盐酸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生氧气,和碳酸钠、碳酸氢钠反应可以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氧气不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该气体可以是氧气或者是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将放出的气体通过过量的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有所减少,说明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物质中一定含有过氧化钠,还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至少一种,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加热,也有气体放出,故一定含有碳酸氢钠,Na$_2$CO$_3$、NaCl不能确定.

解答:

解: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该气体可以是氧气或者是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将放出的气体通过过量的NaOH溶液后,气体体积有所减少,说明气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物质中一定含有过氧化钠,还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至少一种,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加热,也有气体放出,故一定含有碳酸氢钠,Na$_2$CO$_3$、NaCl不能确定,

A.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有Na$_2$O$_2$、NaHCO$_3$,故A正确;

B.混合物中可能含有Na$_2$CO$_3$、NaCl,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有Na$_2$O$_2$、NaHCO$_3$,可能含有Na$_2$CO$_3$、NaCl,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_2$O$_2$、NaHCO$_3$,可能含有Na$_2$CO$_3$,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钠的化合物的性质、物质推断等,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发生的反应为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熟练掌握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

①Al$_2$O$_3$$\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NaOH(aq)"}]{△}$NaAlO$_2$(aq)$\xrightarrow[{"type":"merge","value":[{"type":"string","value":"CO"},{"type":"script","value":{"front":"","sup":"","sub":"2"}}]}]{}$Al(OH)$_3$

②S$\xrightarrow[{"type":"merge","value":[{"type":"merge","value":[{"type":"string","value":"O"},{"type":"script","value":{"front":"","sup":"","sub":"2"}}]},{"type":"string","value":"/点燃"}]}]{}$SO$_3$$\xrightarrow[{"type":"merge","value":[{"type":"merge","value":[{"type":"string","value":"H"},{"type":"script","value":{"front":"","sup":"","sub":"2"}}]},{"type":"string","value":"O"}]}]{}$H$_2$SO$_4$

③饱和NaCl(aq)$\xrightarrow[{"type":"merge","value":[{"type":"string","value":"NH"},{"type":"script","value":{"front":"","sup":"","sub":"3"}},{"type":"string","value":",CO"},{"type":"script","value":{"front":"","sup":"","sub":"2"}}]}]{}$NaHCO$_3$$\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Na$_2$CO$_3$

④Fe$_2$O$_3$$\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HCl(aq)"}]{}$FeCl$_3$(aq)$\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无水FeCl$_3$

⑤MgCl$_2$(aq)$\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石灰乳"}]{}$Mg(OH)$_2$$\xrightarrow[{"type":"string","value":"煅烧"}]{}$MgO.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①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

②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③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NaHCO$_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NaHCO$_3$,加热NaHCO$_3$分解生成碳酸钠.

④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Fe_水解,加热蒸发得不到无水FeCl$_3$.

⑤氯化镁与石灰乳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镁.

解答:

解:①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2NaAlO$_2$+CO$_2$+3H$_2$O=2Al(OH)$_3$↓+Na$_2$CO$_3$,生成氢氧化铝,故①正确;

②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能生成三氧化硫,故②错误;

③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NaHCO$_3$溶解度最小,析出NaHCO$_3$,加热NaHCO$_3$分解生成碳酸钠,故③正确;

④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Fe_水解Fe_+3H$_2$O⇌Fe(OH)$_3$+3H_,加热蒸发HCl挥发,平衡向右移动,得不到无水

FeCl$_3$,故④错误;

⑤氯化镁与石灰乳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镁,故⑤正确.

故①③⑤正确.

故选:A.

点评:

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侯德榜制碱法、盐类水解等,难度中等,注意侯德榜制碱法要先通氨气,后通二氧化碳,以便获得高浓度离子溶液.

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

①Al$_2$O$_3$;

②Mg(OH)$_2$;

③Al(OH)$_3$;

④(NH$_4$)$_2$CO$_3$;

⑤NaHCO$_3$;

⑥AlCl$_3$.

A
①③⑤⑥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①③④⑤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判断,中学常见的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主要有:①两性物质:Al$_2$O$_3$、ZnO、Al(OH)$_3$、Zn(OH)$_2$、氨基酸、蛋白质等;②多元弱酸的酸式盐:NaHCO$_3$、KHS、KHSO$_3$、NaH$_2$PO$_4$等;③弱酸的铵盐及其酸式盐:(NH$_4$)$_2$S、NH$_4$HS、(NH$_4$)$_2$CO$_3$、NH$_4$HCO$_3$、CH$_3$COONH$_4$等;④某些具有两性的金属:Zn、Al等;⑤某些非金属:Si、S等;⑥其它一些物质.如:a、某些盐类物质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b、个别酸性氧化物SiO$_2$;c、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H$_2$S、HI等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碱反应;d、具有氧化性酸:浓H$_2$SO$_4$、HNO$_3$等与还原性酸反应、与碱反应.以此解答本题.

解答:

解:①氧化铝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故①正确;

②氢氧化镁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但是不能跟NaOH溶液反应,故②错误;

③氢氧化铝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故③正确;

④(NH$_4$)$_2$CO$_3$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水以及二氧化碳,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氨水,故④正确;

⑤NaHCO$_3$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以及二氧化碳,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⑤正确;

⑥氯化铝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但是和硫酸之间不反应,故⑥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与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的物质,常见的物质有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硫氢化钠等)、蛋白质、氨基酸.

单选题

下列物质组合中,既能和强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的是(  )

①Al ②AlCl$_3$ ③Al(OH)$_3$ ④NaHCO$_3$.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判断,中学常见的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主要有:

①两性物质:Al$_2$O$_3$、ZnO、Al(OH)$_3$、Zn(OH)$_2$、氨基酸、蛋白质等;

②多元弱酸的酸式盐:NaHCO$_3$、KHS、KHSO$_3$、NaH$_2$PO$_4$等;

③弱酸的铵盐及其酸式盐:(NH$_4$)$_2$S、NH$_4$HS、(NH$_4$)$_2$CO$_3$、NH$_4$HCO$_3$、CH$_3$COONH$_4$等;

④某些金属:Zn、Al等;

⑤某些非金属:Si、S等;

⑥其它一些物质.如:a、某些盐类物质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

b、个别酸性氧化物SiO$_2$;

c、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H$_2$S、HI等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碱反应;

d、具有氧化性酸:浓H$_2$SO$_4$、HNO$_3$等与还原性酸反应、与碱反应.以此解答本题.

解答:

解:①金属铝与酸反应生成Al_和氢气,与碱反应生成AlO$_2$_和氢气,故①正确;

②AlCl$_3$属于盐,能与碱反应,但不与强酸反应,故②错误;

③Al(OH)$_3$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Al_离子,又能与碱反应生成AlO$_2$_离子,故③正确;

④NaHCO$_3$属于弱酸酸式盐,既能与酸反应,生成CO$_2$气体,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故④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学历类单选题,升学考试单选题,高考单选题,化学单选题...
展开详情

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的硝酸、98%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

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的硝酸、98%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是()学历类单选题,升学考试单选题,高考单选题,化学单选题...
展开详情

(多选)关于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多选)关于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多选)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

(多选)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展开详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