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应A+3B⇌2C+2D 来说,下列反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单选题

对反应A+3B⇌2C+2D 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_A=0.15mol/(L.s)
B
V_B=0.60mol/(L.s)
C
V_C=0.40mol/(L.s)
D
V_D=0.45mol/(L.s)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由于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速率之比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据此解答.

解答:

解:A.$\frac {V_A}{1}$=0.15;

B.$\frac {V_B}{3}$=0.2;

C.$\frac {V_C}{2}$=0.2;

D.$\frac {V_D}{2}$=0.225,

故反应速率:V_D>V_B=V_C>V_A,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比较,难度不大,注意理解速率规律,也可以利用归一法计算比较,但利用比值法更为简单,对于选择题更适用.

举一反三
单选题

可逆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br]①V_A=0.15 mol/(L•s) [br]②V_B=0.6 mol/(L•s)  [br]③V_C=0.4 mol/(L•s)   [br]④V_D=0.45 mol/(L•s)[br]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
B
②和③
C
D
①和④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利用比值法可知,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则反应越快,以此来解答.

解答: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快慢的比较,注意利用比值法可快速比较反应的快慢,也可利用转化为同种物质的反应速率来比较快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单选题

关于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水准管上提,液面高于量气管且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
B
可用来测定气体摩尔体积
C
可用来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D
用CCl$_4$代替水,测得氢气的体积更准确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原理通常是想办法造成装置不同部位有压强差,并产生某种明显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生成,液面升降;

B.通过量气装置可测得产生氢气的体积,锌的质量可称量,锌的摩尔质量已知,则根据反应方程式可计算此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C.根据氢气的体积得知锌的物质的量,锌的质量可称量,根据摩尔质量等于质量除以物质的量可求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

D.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作出判断.

解答:

解:A.由于此装置属于密闭体系,将水准管上提,造成内外压强不等,静置,若液面高于量气管且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故A正确;

B.通过量气装置可测得产生氢气的体积,锌的质量可称量,锌的摩尔质量已知,则根据反应方程式可计算此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Zn+2HCl═ZnCl$_2$+H$_2$↑

65 g/mol Vm

m g v L

Vm═65v/m L/mol,故B正确;

C.气体摩尔体积可当作已知,根据方程式同理可求得锌的摩尔质量,故C正确;

D.氢气为非极性分子,CCl$_4$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部分氢气溶在CCl$_4$中,造成测量误差,故D错误._故选D.

点评:

本题考察了仪器的创新实用.量气装置中所用液体一般是水,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若气体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可采用其他液体,比如四氯化碳等.

单选题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装置①可用于测定H$_2$O$_2$分解的反应速率
B
装置②中X为苯,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
C
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D
装置④可用于证明氧化性:KMnO$_4$>Cl$_2$>S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从生成的气体的量和实验的目的出发解答;

B.苯的密度比水小;

C.盛放食盐水的容器为蒸发皿;

D.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性强弱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刚加入双氧水时,气体会从长颈漏斗跑掉,无法准确测定分解速率,故A错误;

B.苯的密度比水小,苯应在水的上层,所以装置②中X不可能为苯,故B错误;

C.坩埚为一陶瓷深底的碗状容器,当有固体要以大火加热时,就必须使用坩埚,而本题的目的是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应该用蒸发皿,故C错误;

D.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2KMnO$_4$+16HCl(浓)═2KCl+2MnCl$_2$+5Cl$_2$↑+8H$_2$O中,化合价升高的Cl元素被氧化,对应产物Cl$_2$是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的Mn元素被还原,所在的反应物KMnO$_4$是氧化剂,所以氧化性:KMnO$_4$>Cl$_2$,反应Cl$_2$+2Na$_2$S=2NaCl+2S中,化合价升高的S元素被氧化,对应产物硫单质是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的Cl元素被还原,所在的反应物Cl$_2$是氧化剂,所以氧化性:Cl$_2$>S;所以,装置④可用于证明氧化性:KMnO$_4$>Cl$_2$>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装置和反应的目的是否一致,较为综合,解答须理清各反应的原理.

单选题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气体摩尔体积,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CCl$_4$代替水,测得氢气的体积更准确
B
量气管压入漏斗的水过多而溢出,会导致测定失败
C
必须待体系温度降低到0℃时才可进行读数
D
上提水准管,量气管液面高度不断改变,说明装置漏气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作出判断;

B、依据量气管的作用分析判断;

C、实验是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

D、检查装置气密性原理通常是想办法造成装置不同部位有压强差,并产生某种明显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生成,液面升降;

解答:

解:A、氢气为非极性分子,CCl$_4$为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部分氢气溶在CCl$_4$中,造成测量误差,故A错误;

B、装置中的水有两个作用,封闭量气管内的气体不与大气相通,指示量气管内、漏斗内液面位置,所以溢出对测定无影响,故B错误;

C、锌和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必须待体系温度降低到常温时才可进行读数,故C错误;

D、由于此装置属于密闭体系,将水准管上提,造成内外压强不等,静置,若液面高于量气管且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量气管液面高度不断改变,说明装置漏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仪器的创新实用,压强关系的分析应用,量气装置中所用液体一般是水,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若气体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可采用其他液体,比如四氯化碳等.

单选题

某温度下按如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盛6.5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加入40mL 2.5mol•L_的硫酸,将产生的H$_2$收集在一个注射器中,用时10s时恰好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50mL(若折合成0℃、101kPa条件下的H$_2$体积为44.8mL),在该温度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锌粒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13 g•s_
B
忽略锥形瓶溶液体积的变化,用H_来表示10 s该反应的速率0.01 mol•(L•s)_
C
忽略锥形瓶内溶液体积的变化,用Zn_来表示10 s内反应的速率0.01 mol•(L•s)_
D
用H$_2$表示10 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0.004 mol•(L•s)_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生产氢气的体积计算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消耗锌的质量,

A.根据速率单位选择计算方法: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

B.根据速率表达式计算以氢离子表示的反应速率;

C.再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判断;

D.根据速率v=$\frac {△c}{△t}$来计算即可.

解答:

解:Zn+2H_=Zn_+H$_2$↑

65g 1mol 1mol 22.4L

0.13g 0.004mol 0.002mol 0.0448L

A.用锌粒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frac {0.13g}{10s}$=0.013g/s,故A正确;

B.v(H_)=$\frac {$\frac {0.004mol}{0.04L}$}{10s}$=0.01mol/(L•s),故B正确;

C.v(Zn_)=$\frac {1}{2}$v(H_)=0.005mol/(L•s),故C错误;

D.用H$_2$来表示10s内该反应的速率为$\frac {$\frac {$\frac {0.448}{22.4}$}{0.05}$mol/L}{10s}$=0.004mol•(L•s)_,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速率的表示.注意速率可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常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表示.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学历类单选题,升学考试单选题,高考单选题,化学单选题...
展开详情

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的硝酸、98%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

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的硝酸、98%的硫酸和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是()学历类单选题,升学考试单选题,高考单选题,化学单选题...
展开详情

(多选)关于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多选)关于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多选)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

(多选)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 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展开详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