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语言机制的形成 - 蒙台梭利育儿全书 - 读趣百科

婴儿语言机制的形成

我们将在这一节探讨一下语言机制。众所周知,各种感觉器官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运动肌肉等。然而,语言机制的发现显示,发挥作用的不只是这些看得见的东西。

人类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对大脑的研究,人们认为,有某种联系存在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和语言之间,包括两个区域:一是感觉中枢,决定着语音的接收;另一个是运动中枢,决定着发音的动作。

就外部而言,语言器官的构成基本一致。接收语音的是耳朵,而用以发音的是嘴、喉、鼻子。研究表明,两个与语言相关的中枢,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是分开进行发展的。拿感觉中枢来说,听觉器官与某种心理能量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这种神秘力量的存在,儿童吸收语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对于运动中枢,说话时各个器官的活动就能向我们揭晓部分答案。

刚开始,大脑的这两个中枢没有发挥一点儿作用,恰恰说明它们与

九*九*藏*书*网
遗传无关,尽管如此,它们属于语言机制的范畴,同时还蕴涵着学习和表述语言的能力。

在婴儿的大脑中语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这个问题的科学家给我们讲,听觉的发育最为缓慢。初生儿的听觉反应,就像个聋子一样,十分迟缓,如果声音不够响亮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有任何反应。婴儿对声音反应迟钝是有目共睹的,不存在任何怀疑,不过我相信儿童的语言中枢反应敏感,特别是对带有词汇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某种类型的声音,才能激起儿童的听觉器官的反应。

我们一般认为,初生儿能做的事情就是睡觉,却不了解,他其实是一个心理实体,对语言具有特殊感知能力的心理实体。等到这个神秘时期结束,婴儿就如同从睡梦中苏醒,突然间,那些美妙的音乐,就能够被婴儿接收到,并且所有的听觉神经都在发挥作用。实际上,婴儿只听到了人类的语言,而不是对所有声音都做出反应。

由于耳朵只有64根琴弦,因此,对自然界的声音,它不能全部做出反应,但是对人类的语言,它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婴儿的耳朵在出生之前就已经长好了,即使是7个月的早产婴儿,他的耳朵也已经发育完全,能够发挥作用了。

可以这样认为:儿童大脑中的语言机制只对语言敏感,而对声音的鉴别力则由他们的听觉器官来完成。如果儿童对声音还无法区分,那么他们开口说话时,就会模仿各种声音,而不是局限于人类的语言。为了让儿童掌握必需的语言,大自然将他们的大脑神经中枢进行了区分,让他们只对语言敏感。“狼孩”就是很不错的例子,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狼群中,对鸟声、流水声、树叶的簌簌声都能够模仿,但就是不能发出人的声音,就算重返人类社会,他们也掌握不了语言。因为人的声音,他们从未听到过,他们体内的语言机制也就不可能被激发出来。

1岁时的儿童开始说话,尽管只是咿呀学语,但是他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意图。这就可以说明,他的思想已经步入意识状态。这时的儿童身上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的变化比我们所见到的多很多。

自然能够教给儿童名词、形容词、连词、副词、动词,以及所有语法格式,这和在学校学习是一样的。直到我们发现儿童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孩子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而且在他的体内,还有一个相当好的教师。作为长辈,我们显然应该为他们取得的进步而骄傲,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除了这两个神经中枢以外,听觉,是人的语言机制的另外一种特殊感觉能力,而且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语言行为。在儿童出生之前,自然界就给他精心安排好了学习语言的条件,于是,儿童一出生就可以为说话做准备。

这个过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在儿童的大脑里,犹如有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他依次教会了儿童字母,音节,以及单词。这个教师不但对教学时机把握得十分好,而且还能遵循学习语言的渐进规律,让儿童首先学发音,然后学音节,接着学习单词,最后学习语法。

在两个月的观摩活动过去之后,儿童就可以发出单音节声音。当初生婴儿到6个月的时候,父母会突然听到“帕帕、吗吗”的声音,那是从孩子嘴里发出的,似乎是在叫“爸爸、妈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只会说这两个词,不是因为儿童的语言发展中断了,相反,它表明孩子之前的所有努力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现在他们不需要潜意识的学习,开始能够随心所欲地学习语言技能。

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是1岁到两岁,看护这个阶段儿童的人,只有具备了语言发展的知识,才能给予儿童一定的帮助,才能与自然发展规律协调一致。

这种机制是语言形成的专门机制,是人一开始所就拥有的。正是这种特殊的机制,人类才能够掌握语言。大自然赐予儿童这种特殊能力,让他们吸收语言。

稍微观察一下就会了解到,语言器官的形成也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过程。作为语言听觉器官的耳朵,堪称是一部天才的音乐作品,它的结构是如此的精密,完美。耳朵的主要部分如同一把竖琴,它有64根长度不一的弦,按照某种顺序排列着,在空间的限制下,呈螺旋形,就像一只小海螺。尽管空间不大,但它能够辨别各种声音。那么,什么东西在拨动这些琴弦呢?原来,在“竖琴”的前面,有一层像鼓面一样的共鸣膜。一旦声波触动共鸣膜,“琴弦”就会跟着震动,于是就能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声音了。

当婴儿长到10个月时,就开始意识到他听到的声音蕴含某种意义。父母和他们说话时,婴儿懂得了其中所表达的某种意思,而且尽力去探索其中的含义。一般来说,1周岁的儿童就能够开口讲话。www.99lib•net此前的1年时间里,他们身上发生了两个改变:一,从无意识学习语言,过渡到意识的学习状态;二,虽然还只是咿呀学语,但却拥有了自己的语言。

很明显,语言的运动部分发育比较迟缓,甚至出现得很落后。唯一的解释是,因为儿童对语言的接收促使了语言表达器官的发展。

重复一个曾被我多次谈到的例子,它用在此处,可以恰当地说明儿童对条理的要求。

当儿童长到1岁半左右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各个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其特定的词与他们一一对应。换句话说,儿童可以从听到的词语中,分辨出某些具体名词,这就是进步,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这样看来,在事物背后一定存在某种智慧力量,并且它主要在心理方面发挥着作用。举个例子,当看到色彩鲜艳的花朵时,人们的心理就会萌发一种愉悦感。还有,婴儿刚生下来时,听不见也说不了,什么事都做不了,但是当他们长大后却任何事都能做了。

此外,儿童还会说一些简单的拟声词。例如,“汪,汪”代表狗。人们一般将这类语言叫做“儿语”,不过事实上,我们对儿语的认识却远远不够。

当我们会看到大人与1岁左右的孩子说话时,我们会由衷一笑,认为这个成人童心未泯。事实上,儿童所面临的困难,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意识到儿童需要学习正规语言的环境。虽然儿童的语法知识是自学得到的,但是为了帮助儿童正确地组织语言,成人在与他们说话时也应该遵循语法规则。

儿童学习语言时,首先掌握的是事物的名字。自然教育方式的效果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它是最棒的老师。在她的教导下,儿童乐于学习语言,并对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使再枯燥的语言也是如此。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3至5岁,才开始下一个发展期。

这种假设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既然人运用某种语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只有先让儿童听到人们说话之后,儿童才能说出同样的话,因此,大脑接受的语音信息是语言器官活动的前提。尽管这个说法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语言不是出自逻辑推理,它是一种自然机制的产物。实际上,一般来说,自然的就是合乎逻辑的。当我们注意到某种自然现象时,就应该尽力去了解它们,只有这样,它们才会逐渐“合乎逻辑”。

儿童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感到孤立无助时,他们就会更加的苦恼。父母如果能够体会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那么,对他们的帮助将是无可限量的。

一种伟大的力量创造了生命,就是它赋予了儿童记忆性基质,从而使语言世代传承下去。

听到声音之后,耳朵又是如何把它传给大脑的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语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虽然在体内的发展变化我们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却能够从外部的变化中得到一些提示。首先深入婴儿潜意识里的是各个音符,语法上称其为字母,第二是音节,最后是单个词语。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儿童可能不懂它的真正含义。在刚入学的孩子身上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大声地朗诵着课本,却搞不清楚其中的意思。

关于这些,我要做进一步的阐述。为了表达清楚我的观点,我需要对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尽管我很希望与外国的读者进行交流,但是由于语言方式的差异,以及我糟糕的外语,使得我这个愿望形同虚设,这真让人感到遗憾。

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只是学会语言,还会形成自己的条理。儿童的心理在从无意识转向意识的过程中,许多东西都应该被条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