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多选)氯原子对O$_3$分解有 - 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多选题

(多选)氯原子对O$_3$分解有催化作用: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O$_3$=2O$_2$ △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O+O$_3$=2O$_2$的△H=E$_1$-E$_3$
B
O+O$_3$=2O$_2$是放热反应
C
△H=△H$_1$+△H$_2$
D
大气层中的臭氧无法再生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由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可知,利用盖斯定律来分析反应热的关系,空气中放电时氧气可转化为臭氧,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由图可知,生成物的能量低,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故A错误;

B.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故B正确;

C.由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可知,根据盖斯定律两个反应相加得到O+O$_3$=2O$_2$ ,即△H=△H$_1$+△H$_2$,故C正确;

D.空气中放电时氧气可转化为臭氧,则大气层中的臭氧可以再生,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盖斯定律,明确信息及图象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举一反三
多选题

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P$_4$(白磷,s)+5O$_2$(g)=P$_4$O$_1$0(s)△H=-a kJ/mol

4P(红磷,s)+5O$_2$(g)=P$_4$O$_1$0(s)△H=-b 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

A
a<b
B
a=b
C
a>b
D
无法确定

题目答案

答案解析

分析:

先根据盖斯定律来确定化学反应的焓变,然后根据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之是吸热反应.

解答:

解:①P$_4$(白磷,s)+5O$_2$(g)=2P$_2$O$_5$(s)△H=-akJ•mol_;

②4P(红磷,s)+5O$_2$(g)=2P$_2$O$_5$(s)△H=-bkJ•mol_;

①-②得到反应:P$_4$(白磷,s)=4P(红磷,s)△H=(b-a)kJ•mol_,红磷比白磷稳定,说明红磷的能量低于白磷,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b-a<0,则a>b.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盖斯定律的应用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与反应吸放热之间的关系,难度中等.

多选题

(多选)比较下面各组热化学方程式,△H$_1$<△H$_2$的是(  )

A
2H$_2$(g)+O$_2$(g)=2H$_2$O(g )△H$_1$;2H$_2$(g)+O$_2$(g)=2H$_2$O(1)△H$_2$
B
S(g)+O$_2$(g)=SO$_2$(g )△H$_1$;S(s)+O$_2$(g)=SO$_2$(g )△H$_2$
C
C(s)+$\frac {1}{2}$O$_2$(g)=CO (g )△H$_1$;C(s)+O$_2$(g)=CO$_2$ (g )△H$_2$
D
H$_2$(g)+Cl$_2$(g)=2HCl(g )△H$_1$;$\frac {1}{2}$H$_2$(g)+$\frac {1}{2}$Cl$_2$(g)=HCl(g )△H$_2$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A.水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

B.固体硫燃烧时要先变为气态硫,过程吸热;

C.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少;

D.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越大,反应放热越多.

解答:

解:A.水由气态变成液态,放出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_1$>△H$_2$,故A错误;

B.固体硫燃烧时要先变为气态硫,过程吸热,气体与气体反应生成气体比固体和气体反应生成气体产生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_1$<△H$_2$,故B正确;

C.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少,即生成CO放出热量少,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_1$>△H$_2$,故C错误;

D.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越大,反应放热越多,所以1mol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比$\frac {1}{2}$mol氢气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热为负值,所以△H$_1$<△H$_2$,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中热量大小比较,难度中等,注意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多选题

(多选)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少量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实验测得氢气的产生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曲线所示,对该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从t$_1$→t$_2$的原因是镁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体系温度升高
B
从t$_1$→t$_2$的原因是镁与水反应,致使酸的浓度升高
C
从t$_2$→t$_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下降
D
从t$_2$→t$_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越来越低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过程图象结合题干关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等信息,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度,t$_1$~t$_2$速度变化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A正确;

B、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度,t$_1$~t$_2$速度变化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B不正确;

C、t$_2$~t$_3$速度不断变慢,是因为随着氢气的量的增加,镁以及溶液中的氯化氢因反应的消耗不断变少,导致反应速度变慢.此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压强基本不变.故C正确;

D、t$_2$~t$_3$速度不断变慢,是因为随着氢气的量的增加,镁以及溶液中的氯化氢因反应的消耗不断变少,导致反应速度变慢.此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压强基本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AC.

点评:

此题是对影响反应速率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象对反应过程的分析,属实验探究性基础题.

多选题

(多选)对于可逆反应H$_2$(g)+I$_2$(g)⇌2HI(g),在温度一定下由H$_2$(g)和I$_2$(g)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_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1
B
反应进行的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
C
正、逆反应速率的比值是恒定的
D
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B.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

C.反应状态不同,正逆反应速率关系不确定;

D.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

解答:

解:A.由反应可知,H$_2$(g)的消耗速率与HI(g)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2,故A错误;

B.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净速率是正、逆反应速率之差,故B正确;

C.反应状态不同,正逆反应速率关系不同,二者只要不达到平衡状态,则没有恒定的关系,故C错误;

D.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易错点为B,注意反应的净速率与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多选题

(多选)对可逆反应4NH$_3$(g)+5O$_2$(g)4NO(g)+6H$_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衡时,v_正(O$_2$)=v_逆(O$_2$)必成立
B
关系式5v_正(O$_2$)=4v_正(NO)总成立
C
用上述四种物质NH$_3$、O$_2$、NO、H$_2$O表示的正反应速率的数值中,v_正(H$_2$O)最大
D
若投入4molNH$_3$和5molO$_2$,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必能生成4molNO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达到平衡时,氧气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B、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分析;

C、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判断;

D、从可逆反应的特点分析;

解答:

解:A、达到平衡时,氧气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氧气的量相同,则有平衡时,v_正(O$_2$)=v_逆(O$_2$)必成立,故A正确;

B、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4v_正(O$_2$)=5v_正(NO),故B错误;

C、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水的化学计量数最大,则反应速率最大,故C正确;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不能完全转化,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本题中注意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利用以及可逆反应的特点.

模式切换
热门推荐

A、B、C三个电解槽,如下图所示(其中电

A、B、C三个电解槽,如下图所示(其中电极的大小、形状、间距均相同).B、C中溶液浓度和体积相同,通电一段时间后,当A中铜电极的质量增加0.128g时,B中电极上银的质量增加(  )[图片]...
展开详情

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

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
展开详情

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的是(  

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的是(  )...
展开详情

下列关于金属腐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下列关于金属腐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展开详情

天然色素的提取往往应用到萃取操作,现在有

天然色素的提取往往应用到萃取操作,现在有用大量水提取的天然色素,下列溶剂不能用来萃取富集这些天然色素的是(  )...
展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