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物的实验室制法》氮氧化物的实验室制法 - 人教版高考化学复习化学知识点练习 - 读趣百科

《氮氧化物的实验室制法》氮氧化物的实验室制法

1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与酸雨密切相关的是(  )

①NO$_2$ ②CO$_2$ ③SO$_2$ ④CO.

A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酸雨的pH<5.6,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形成酸雨的气体,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正常雨水的pH也不是7,为易错点.

2单选题

引起酸雨的污染物质是(  )

A
CO$_2$;NO$_2$
B
CO$_2$;SO$_2$
C
SO$_2$;NO$_2$
D
氟利昂;NO$_2$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正常雨水的pH为5.6,因溶有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使酸性增强,则pH<5.6的雨水为酸雨,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二氧化碳溶于水,为正常雨水,故A不选;

B.二氧化碳溶于水,为正常雨水,故B不选;

C.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易被氧化生成硫酸,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使雨水的酸性增强,能引起酸雨,故C选;

D.氟利昂是导致臭氧空洞的物质,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酸雨,注意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有关,学生应注意积累常见的环境问题,题目难度不大.

3单选题

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
H$_2$
B
SO$_2$
C
NO$_2$
D
NO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和水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和氧气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是否和氧气反应、气体的密度来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难溶于水,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据此即可解答.

解答:

解:A.氢气和水不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在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SO$_2$能和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和氧气不反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氮和氧气不反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NO和氧气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和水不反应且难溶于水,所以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气体的收集方法,从气体的密度、水溶性、是否有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单选题

2013年进入冬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做法能减轻雾霾形成的是(  )

A
市郊露天焚烧秸秆
B
推广使用燃煤发电
C
大量使用机动车辆
D
多利用太阳能发电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露天焚烧秸秆、使用燃煤发电(煤燃烧)、大量使用机动车辆(石油或天然气燃烧)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都会加剧雾霾的形成;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多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不会排放大气污染物,能减轻雾霾形成.

解答:

解:露天焚烧秸秆、使用燃煤发电、大量使用机动车辆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固体小颗粒);都会加剧雾霾的形成;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多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不会排放大气污染物,能减轻雾霾形成;

故选D.

点评:

雾霾是大气污染的一种形式,了解其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很有必要,是近期考试的热点,难度不大.

5单选题

现代城市空气污染物之一NO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产生NO的原因是(  )

A
汽车燃料油(如汽油、柴油)中含氮,NO是其燃烧产物
B
是空气中的N$_2$和汽车燃料油发生了化学反应
C
是汽车排出的高温尾气导致空气中的N$_2$和O$_2$发生化合反应
D
空气中的N$_2$与O$_2$在汽车汽缸内的高温环境下发生反应的产物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A.汽车燃油主要成分为C$_4$~C$_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不含氮元素;

B.汽车燃油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氮气性质稳定不会和燃油反应;

C.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条件是放电,高温下不反应;

D.汽车缸内的高温环境下,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在火花塞电打火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解答:

解:A、汽车燃油燃烧产物中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少量的一氧化碳等气体,不含有一氧化氮,故A错误;

B、氮气性质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不和汽车燃油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故B错误;

C、氮气与氧气反应的条件是放电,高温条件不反应,故C错误;

D、汽车缸内在电火花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汽车燃油的组成成分和尾气产物的生成原因,氮气的化学性质中的条件应用,汽车燃油在汽车中的燃烧机理等.AC项易分析错误.

6单选题

电视台播报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中,无需公布下列哪种物质的含量(  )

A
SO$_2$
B
可吸入悬浮颗粒
C
CO$_2$
D
氮氧化物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列入空气质量检测的主要的污染物有可吸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必须在空气质量日报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

解答:

解:A、SO$_2$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A错误;

B、可吸入悬浮颗粒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B错误;

C、CO$_2$是温室气体,未被列入空气质量检测的污染物,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正确;

D、氮氧化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较简单,要熟悉空气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即可解答.

7单选题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是(  )

A
CO$_2$
B
Cl$_2$
C
NO$_2$
D
SO$_2$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CO$_2$、碳氢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形成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造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答:

解: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汽车排放的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变化后形成的,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光化学烟雾,难度不大,记住引起污染的原因和物质.

8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CO$_2$
B
H$_2$
C
NO$_2$
D
NO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和氧气反应的气体、接近空气密度的气体都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A.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故B错误;

C.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所以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密度、性质确定收集方法,难度不大.

9单选题

将一定质量铜与10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时产生的NO和NO$_2$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待产生的气体全部释放后,向溶液加入140mL 5mol•L_的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_全部转化成沉淀,则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5mol/L
B
7mol/L
C
10mol/L
D
12mol/L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_全部转化成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NO$_3$,由钠离子守恒n(NaNO$_3$)=n(NaOH),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n(HNO$_3$)=n(NaNO$_3$)+n(NO$_2$+NO),再根据c=$\frac {c}{V}$计算.

解答: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使溶液中的Cu_全部转化成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NO$_3$,由钠离子守恒n(NaNO$_3$)=n(NaOH)=0.14L×5mol/L=0.7 mol,

生成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n(NO$_2$+NO)=$\frac {11.2L}{22.4L/mol}$=0.5mol,

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n(HNO$_3$)=n(NaNO$_3$)+n(NO$_2$+NO)=0.7 mol+0.5mol=1.2mol,

故原有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 {1.2mol}{0.1L}$=12mol/L,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硝酸的性质,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根据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注意利用原子守恒进行的计算.

10填空题

将19.2g的铜和某浓度的硝酸反应,生成8.96L(标况)的气体,则参加反应的硝酸为moL,将这8.96L的气体和标况下L的氧气混合,再通入水中没有气体剩余.

填空题答案仅供参考

题目答案

13.36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N守恒,参加反应的硝酸n(HNO$_3$)=2n(Cu(NO$_3$)$_2$)+n(NO)+n(NO$_2$)=2n(Cu)+n(NO)+n(NO$_2$);根据产生的气体和氧气最终变为硝酸,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只有两种元素铜、氧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求得氧气.

解答:

解:因N守恒,所以参加反应的硝酸n(HNO$_3$)=2n(Cu(NO$_3$)$_2$)+n(NO)+n(NO$_2$)=2n(Cu)+n(NO)+n(NO$_2$)=

$\frac {19.2g}{64g/mol}$×2+$\frac {8.96L}{22.4l/mol}$=1mol;

因产生的气体和氧气最终变为硝酸,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只有两种元素铜、氧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则

n(O$_2$)×4=n(Cu)×2,即n(O$_2$)=n(Cu)×$\frac {1}{2}$=$\frac {19.2g}{64g/mol}$×$\frac {1}{2}$=0.15mol,体积为3.36L,

故答案为:1;3.36.

点评:

本题考查硝酸的性质及根据性质进行计算,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可以和不活泼金属如铜发生反应,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计算时注意守恒法的应用

11单选题

为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而不是NO$_2$,设计了如图的装置,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先打开活塞再从右侧加稀硝酸

B

左侧稀硝酸须注满

C

关闭活塞后铜丝会全部溶解

D

反应停止后打开活塞气体变成红棕色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NO是无色气体,NO遇空气中氧气生成NO$_2$气体,NO$_2$是红棕色的气体,实验要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而不是NO$_2$,生成的气体不能与空气接触,应先打开活塞再从右侧加稀硝酸,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气体,左侧压强增大,Cu与稀硝酸分离,Cu不能完全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应先打开活塞再从右侧加稀硝酸,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使生成的气体不能与空气接触,防止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_2$气体,故A正确;B.左侧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防止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_2$气体,故左侧须注满稀硝酸,故B正确;C.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气体,左侧压强增大,Cu与稀硝酸分离,Cu不能完全反应,故C错误;D.反应停止后打开活塞,分液漏斗中NO与空气接触,生成NO$_2$气体,气体变成红棕色,故D正确,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探究实验、硝酸及氮氧化物的性质等,难度中等,实验的关键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