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 人教版高考化学复习化学知识点练习 - 读趣百科

《氨气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氨气的制备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1单选题

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  )

A

直接加热,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处试验

B

加水溶解,向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

C

加入强碱溶液加热后再滴入酚酞溶液

D

加苛性钠溶液加热,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处试验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检验铵盐溶液的方法是:利用铵盐和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湿润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由原子守恒来判断溶液为铵盐溶液.

解答:

解:A、铵盐溶液在加热时不发生分解,没有氨气产生,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检验无现象,故A错误;B、铵盐溶液中由于铵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显酸性,石蕊试液会显红色,但是不能证明一定含有铵根离子,故B错误;C、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因为强碱溶液呈碱性,不能确定是否有铵根离子,故C错误;D、将铵盐和氢氧化钠混合后入加热,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口,湿润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色.说明产生了氨气,这是由于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铵盐溶液的检验方法,难度不大,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完成.

2单选题

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
NO和O$_2$
B
HCl和NH$_3$
C
H$_2$和CO
D
SO$_2$和CO$_2$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常温下能共存说明两种气体不发生反应;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有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两种,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我们据此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气体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

解:A、NO与O$_2$在常温下生成NO$_2$,在常温下不共存;NO与氧气能反应,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错误;

B、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不能共存;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

C、氢气和一氧化碳可以共存,氢气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O的密度与空气相接近,则一般利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可以共存,且两者在常温下均不与氧气反应,密度都比空气大,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考虑收集气体的方法时,应该从气体的密度、水溶性、是否有毒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最好的收集方法.

3单选题

区别NaCl、FeCl$_3$和NH$_4$Cl三种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
KSCN溶液
B
BaCl$_2$溶液
C
NaOH溶液
D
AgNO$_3$溶液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NaCl、NH$_4$Cl和FeCl$_3$三种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无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红褐色沉淀,现象不同,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KSCN溶液只能鉴别出FeCl$_3$,不能区分,故A错误;

B.BaCl$_2$溶液与三种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区分,故B错误;

C.NaCl、NH$_4$Cl和FeCl$_3$三种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无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红褐色沉淀,现象不同,能区分,故C正确;

D.AgNO$_3$溶液与三种溶液反应均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区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区分,明确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物质性质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4单选题

下列属于“固氮作用”的化学反应的是(  )

A
2NH$_3$+3CuO═N$_2$+2Cu+3H$_2$O
B
2NO$_2$N$_2$O$_4$
C
N$_2$+3H$_2$2NH$_3$
D
2NH$_3$+3Cl$_2$═6HCl+N$_2$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解答:

解: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ABD三个选项中均是化合态氮参加的反应,不是游离态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C项中氮气转化为氨气,符合氮的固定的概念.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氮的固定的概念,对学生学习概念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理解的作用.

5单选题

只用一种试剂区别Na$_2$SO$_4$、MgCl$_2$、FeCl$_2$、Al$_2$(SO$_4$)$_3$、(NH$_4$)$_2$SO$_4$五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a(OH)$_2$
B
H$_2$SO$_4$
C
NaOH
D
AgNO$_3$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五种盐溶液的阳离子各不相同,可从阳离子鉴别的角度分析,鉴别阳离子,可加入碱,结合沉淀的颜色、氢氧化铝的两性等角度判断.

解答:

解:A.加入Ba(OH)$_2$,Na$_2$SO$_4$和MgCl$_2$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A错误;

B.加入H$_2$SO$_4$,以上五种物质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B错误;

C.加入NaOH,Na$_2$SO$_4$无现象,MgCl$_2$生成白色沉淀,FeCl$_2$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总变成红褐色,Al$_2$(SO$_4$)$_3$生成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

(NH$_4$)$_2$SO$_4$生成刺激性气体,五种物质现象各不相同,可鉴别,故C正确;

D.加入AgNO$_3$,以上物质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五种物质的组成上的异同,从反应具有不同现象的角度考虑.

6单选题

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

A
亚硫酸钠固体与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硫
B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反应制氨气
C
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D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一氧化氮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由装置图可知所制备的气体应为固液或液液制备,且能用浓硫酸干燥,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根据各选项中反应物的状态判断发生装置、气体的性质判断能否用浓硫酸干燥和能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解答本题.

解答:

解:A、二氧化硫为酸性气体,且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正确;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钙都为固体,不能使用该发生装置,故B错误;

C、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一氧化氮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注意从实验装置图判断气体所具备的性质,以选择适合的气体,本题难度不大.

7单选题

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装置①可用于分离C$_2$H$_5$OH和H$_2$O的混合物
B
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_2$、NH$_3$、CO$_2$、Cl$_2$、HCl、NO$_2$等气体
C
装置③中X若为CCl$_4$,可用于吸收NH$_3$或HCl,并防止倒吸
D
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NH$_3$,并吸收多余的NH$_3$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A、装置①为萃取、分液,可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B、装置②从a管进入气体,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b管进入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C、装置③可以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并可防倒吸;

D、装置④可收集能用碱石灰干燥、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的气体.

解答:

解:A、装置①萃取、分液,可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C$_2$H$_5$OH和H$_2$O能以任意比互溶,不能装置①分离,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装置②若从a管进入气体,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氢气、氨气等;从b管进入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氯化氢、二氧化氮等,故B正确;

C、装置③X若为CCl$_4$,NH$_3$或HCl极易溶于水且不溶于CCl$_4$的气体,可以用装置③并可防倒吸,故C正确;

D、氨气为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一倒置的漏斗防倒吸并吸收多余的氨气,所以装置④可干燥、收集NH$_3$,并吸收多余的NH$_3$,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操作,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8多选题

(多选)对以下实验装置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图①装置做喷泉实验
B
利用图②装置收集SO$_2$并吸收尾气
C
实验室里利用图③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氨气
D
利用图④装置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A.HF不能用玻璃瓶;

B.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C.碳酸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可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得到干燥的氨气;

D.实验室可用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解答:

解:A.氢氟酸可与二氧化硅反应,则不能用玻璃容器完成该实验,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B错误;

C.碳酸铵加热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可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得到干燥的氨气,故C正确;

D.实验室可用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以及胶体的制备等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中等.

9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它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
B
工业上用H$_2$和N$_2$合成氨与自然界中放电时O$_2$和N$_2$反应都属于氮的固定
C
大型中央空调的致冷剂可用液氨
D
铵盐易溶于水,且可与强碱发生复分解反应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A、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

B、氮的单质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C、液氨可以做制冷剂;

D、铵盐和强碱反应生成氨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答:

解:A、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以及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而不是氨气,故A错误;

B、H$_2$和N$_2$合成氨以及自然界中放电时O$_2$和N$_2$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反应都是将氮的单质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氮的固定,故B正确;

C、因液氨易气化,吸收热量,则液氨可以做制冷剂,故C正确;

D、铵盐和强碱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有关氨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氮的固定等知识,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较简单.

10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吸收HCl防倒吸
B


除去杂质气体CO$_2$
C


制取少量蒸馏水
D


转移溶液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A.防止倒吸,可以在导管中连接体积较大的容器,但装置中连接的漏斗深入吸收液中;

B.混合气体应长管进;

C.蒸馏把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出来;

D.缺少仪器玻璃棒.

解答:

A.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连接的漏斗深入吸收液中,这样不能防止倒吸,故A错误;

B.为了保证一氧化碳中的杂质气体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充分反应,应从长管进,短管出,故B错误;

C.利用自来水中水与溶质溶解度的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可制取蒸馏水,该装置中,左边为烧瓶,右边有冷却装置,制取少量蒸馏水是可行的,故C正确;

D.转移溶液操作中要用玻璃棒引流,否则液体会飞溅,造成实验误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操作,解答本题要分析装置的特点,了解一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1单选题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也不做焰色反应实验,不能将其一一区别出来的是(  )

A
(NH$_4$)$_2$SO$_4$、BaCl$_2$、NaOH、NaCl
B
NaCl、AgNO$_3$、Na$_2$CO$_3$、CaCl$_2$
C
CuSO$_4$、BaCl$_2$、NaOH、NaCl
D
Al$_2$(SO$_4$)$_3$、Na$_2$CO$_3$、Ba(NO$_3$)$_2$、H$_2$SO$_4$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A、根据硫酸铵加入到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生成沉淀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鉴别;

B、碳酸钠和氯化钙加入到其它两种溶液中都产生沉淀,无法鉴别;

C、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进行鉴别;

D、根据碳酸钠和硫酸互相滴加可鉴别出碳酸钠和硫酸,进而鉴别其它物质.

解答:

解:A、硫酸铵加入到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生成沉淀和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故A不选;

B、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硝酸银加入到其它三种溶液中都能生成沉淀,可鉴别出氯化钠和硝酸银,碳酸钠和氯化钙加入到其它两种溶液中都产生沉淀,无法鉴别,故B选;

C、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可鉴别出,将硫酸铜分别加入到氯化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生成白色沉淀和蓝色沉淀,可鉴别,故C不选;

D、碳酸钠滴加到硫酸中有气体生成,硫酸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先无现象,后产生气体,利用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鉴别出碳酸钠和硫酸,进而鉴别硫酸铝和硝酸钡,将碳酸钠加入到硫酸铝中既有沉淀又有气体生成,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物质性质的把握以及物质检验的方法.

12单选题

只用一种试剂,能将NH$_4$Cl、(NH$_4$)$_2$SO$_4$、NaCl、NaSO$_4$四种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AgNO$_3$溶液
C
BaCl$_2$溶液
D
Ba(OH)$_2$溶液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_4$)$_2$SO$_4$、NH$_4$Cl、NaCl、Na$_2$SO$_4$四种溶液区分开来,则所取的试剂与这四种物质混合时须有明显的不同现象.

解答:

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铵溶液以及氯化铵溶液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A错误;

B、硝酸银溶液与这四种溶液混合均会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B错误;

C、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铵溶液及硫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C错误;

D、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铵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氯化铵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氯化钠混合无现象,与硫酸钠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进行物质的鉴别时,所选的试剂与待鉴别物质混合需有明显的不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