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 -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 读趣百科

《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

1、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空气的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3、空气污染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治措施

(1)消除污染源;

(2)使用洁净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3)加强大气监测;

(4)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等措施。

5、空气质量日报

(1)空气质量日报内容: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内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氧气

1、氧气成分的测定

(1)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2)(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2、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3、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氧气的制取

1、氧气制取原理

$2KMnO_ {4} \stackrel {\Delta} {=} K_ {2}MnO_ {4} + MnO_ {2} + O _ {2} $

2、实验操作步骤

  ①连:按要求把仪器连接好;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

  ④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⑤点: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⑥收:收集氧气;

  ⑦移: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

  ⑧熄: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收集气体的方法

(1)排水法:

  • 难溶或微溶于水,且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 一般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尽量用此法,因为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纯度大,但含一定的水蒸气。

(2)排气法:

  • 不与空气发生反应,且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的气体,都可用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 排空气集气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所收集到的气体纯度不高。

注意事项:

  •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口即可,这样便于操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这样可充分排净集气瓶中的空气。
  • 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盖上毛玻璃片后,是正放在桌面上还是倒放在桌面上,取决于气体的密度,为了减少集气瓶内的气体向空气中扩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集满集气瓶后,盖上毛玻璃片,要倒置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在正放在桌面上。

4、气体的干燥与除杂

(1)选择干燥剂:选择干燥剂要根据气体和干燥剂的性质,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物质反应。

(2)选择干燥装置: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的状态来决定。干燥时,装置要么是“长进短出”要么是“大口进、小口出”。

气体净化除杂原则:

  • 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硫酸铜固体、氯化钙固体作干燥剂。
  • 不减少被净化气体,不引进新的杂质。
  • 酸性杂质用碱性试剂吸收,碱性杂质用酸性试剂吸收,或者用能与杂质生成沉淀或生成可溶性物质的试剂。除杂顺序:一般来说,除杂在前,干燥在后。

氮气

1、氮气

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较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氮气的用途

  • 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

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制取

(1)二氧化碳制取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2)实验步骤:

A 连:按要求把装置连接好。

B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装:把大理石或石灰石的小块装入广口瓶;

注:向广口瓶内注入稀盐酸;

D 集:收集二氧化碳。

注意事项:

  • 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较好。因为粉末状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速度相当快,且形成大量泡沫,进入导管甚至集气瓶。
  • 制取二氧化碳,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性强。
  • 制氢气,通常用不具有挥发性的稀硫酸,而制二氧化碳时,却不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成为薄膜包住碳酸钙,使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 二氧化碳气体中往往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有时,在制得二氧化碳后,要除去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氯化氢)。

2、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火焰熄灭证明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

3、灭火原理

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扑灭可燃性的油、气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氢气

1、氢气的制取

(1)氢气的制取原理

  Zn+H2SO4=ZnSO4+H2

(2)实验室制备氢气时,金属宜用锌粒,而不用镁条(太贵)、铁片(太慢);酸宜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易挥发,产生杂质)、浓硫酸和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得到氢气)。

(3)氢气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管口,口朝下,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要再收集再检验,若听到噗声,表明氢气已纯。

2、氢气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而不纯的氢气(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体积总量的4。0%~74。2%)遇明火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必须要验纯。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再检验时,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氢气检验。

(2)还原性

A.实验准备:

  •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
  • 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尽快全部排出空气,使H2与CUO充分接触);
  • 试管口不加橡皮塞(便于试管中气体导出,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B.实验步骤:实验开始时,先通入经过验纯的氢气,然后加热(否则易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撤酒精灯,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为止(否则会使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

C.实验现象: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口出现小水滴。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气体的收集

1、集气瓶内必须装满水且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2、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才开始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3、当集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尽且瓶口出现大气泡时,说明气体收集满;

4、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