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考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读趣百科
多选题

(多选)用弹簧秤竖直悬挂一个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B
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大小
C
小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
D
小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本题应掌握物体的重力、拉力以及二力平衡等有关概念和条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它受到的力平衡,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

解:A、小球对弹簧秤的力是拉力,是物体与弹簧接触才能产生的力,而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小球的万有引力产生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力.这里重力造成了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只是大小相等而已,不能说“就是”.故A错误.

B、用弹簧秤来测物体的重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知: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故B正确.

C、D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不是弹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力的概念,以及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多选题

(多选)t$_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_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_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
C
t$_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_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从而可以确定出形成的溶液是否饱和,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可以比较出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液中量的变化等.

解答:

解:A、由于在t$_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frac {20g}{100g+20g}$×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_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_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是电视机显像管及其偏转线圈的示意图.如果发现电视画面的幅度比正常的偏小,可能引起的原因是(  )

A
电子枪发射能力减弱,电子数减少
B
加速电场的电压过高,电子速率偏大
C
偏转线圈局部短路,线圈匝数减少
D
偏转线圈电流过小,偏转磁场减弱

题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电视机显像管的工作原理分析,可知其作用.运动的电子在电流提供的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从而使电子打到荧光屏上.画面变大,是由于电子束的偏转角增大,即轨道半径减小所致.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从而确定影响半径的因素.

解答:

解:如果发现电视画面幅度比正常时偏小,是由于电子束的偏转角减小,即轨道半径增大所致.

A、电子枪发射能力减弱,电子数减少,而运动的电子速率及磁场不变,因此不会影响电视画面偏大或小,所以A错误;

B、当加速电场电压过高,电子速率偏大,则会导致电子运动半径增大,从而使偏转角度减小,导致画面比正常偏小,故B正确;

C、当偏转线圈匝间短路,线圈匝数减小时,导致偏转磁场减小,从而使电子运动半径增大,所以导致画面比正常偏小,故C正确;

D、当偏转线圈电流过小,偏转磁场减弱时,从而导致电子运动半径变大,所以导致画面比正常偏小,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虽然是考查电视机显像管的作用,但需要掌握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电视画面的大小是由电子偏转角度决定,即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当轨道半径变大,则画面偏小;当轨道半径变小,则画面偏大.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金属三角形导轨COD上放有一根金属棒MN.拉动MN,使它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如果导轨和金属棒都是粗细相同的均匀导体,电阻率都相同,那么在MN运动的过程中,闭合回路的(  )

A
感应电动势保持不变
B
感应电流保持不变
C
感应电动势逐渐增大
D
感应电流逐渐增大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MN向右匀速平动时,有效的切割长度随时间在增大,根据数学知识得到有效切割长度L与时间t的关系式,即可判断其变化.

根据电阻定律得到回路中电阻与时间的关系,再由欧姆定律得到感应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再判断感应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解答:

解:A、设MN从O点开始运动时间为t,则ON=vt,有效切割的长度为:L=MN=vt•tanα

感应电动势为:E=$\frac {B△S}{t}$=$\frac {B•vt•vt•tanα}{2t}$=$\frac {1}{2}$Bv_t•tanα

故感应电动势随时间增大而逐渐增大,故A错误,C正确;

B、闭合电路的总电阻为:R=ρ$\frac {l}{S}$=$\frac {ρvt}{S}$(1+tanα+$\frac {1}{cosα}$)=$\frac {ρvt}{S}$(1+$\frac {sinα+1}{cosα}$)

因此感应电流为:I=$\frac {E}{R}$=$\frac {$\frac {1}{2}$Bv_t•tanα}{$\frac {ρvt}{S}$(1+$\frac {sinα+1}{cosα}$)}$=$\frac {BvSsinα}{2ρ(cosα+sinα+1)}$,可知I与t无关,所以感应电流保持不变,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得到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表达式,再分析其变化情况,不能想当然认为感应电动势增大,感应电流也增大,要注意回路中的电阻也增大,不能犯低级错误.

多选题

(多选)氯原子对O$_3$分解有催化作用: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O$_3$=2O$_2$ △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O+O$_3$=2O$_2$的△H=E$_1$-E$_3$
B
O+O$_3$=2O$_2$是放热反应
C
△H=△H$_1$+△H$_2$
D
大气层中的臭氧无法再生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由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可知,利用盖斯定律来分析反应热的关系,空气中放电时氧气可转化为臭氧,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由图可知,生成物的能量低,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故A错误;

B.O+O$_3$=2O$_2$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H=E$_3$-E$_2$,故B正确;

C.由Cl+O$_3$=ClO+O$_2$ △H$_1$、ClO+O=Cl+O$_2$ △H$_2$可知,根据盖斯定律两个反应相加得到O+O$_3$=2O$_2$ ,即△H=△H$_1$+△H$_2$,故C正确;

D.空气中放电时氧气可转化为臭氧,则大气层中的臭氧可以再生,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盖斯定律,明确信息及图象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多选题

(多选)某同学在做测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使用的是半圆形玻璃砖,P$_1$、P$_2$、P$_3$、P$_4$是按顺序插在软木板上的大头针,如图所示.下述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若任意选取P$_1$、P$_2$连线的方向和入射点A的位置,都可以在圆弧外侧适当位置处插上第三个大头针同时挡住P$_1$、P$_2$的像
B
如果入射点A恰在玻璃砖圆心处,可不使用大头针P$_4$
C
可以用P$_1$、P$_2$连线作为入射光线,也可以用P$_4$、P$_3$连线作为入射光线
D
为减小误差,P$_1$、P$_2$间距和P$_3$、P$_4$间距应适当大一些
E
本实验可以不做任何标记,撤掉玻璃砖后连接P$_1$P$_2$和P$_3$P$_4$计算折射率

题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分析:

在做测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P$_1$、P$_2$连线的方向应不从A点跟玻璃砖直角面垂直,如果入射点A恰在玻璃砖圆心处,可不使用大头针P$_4$,用P$_1$、P$_2$连线作为入射光线,也可以用P$_4$、P$_3$连线作为入射光线,为减小测量误差,P$_1$、P$_2$间距和P$_3$、P$_4$间距应适当大一些.

解答:

解:A、若入射光线从A点垂直射入玻璃砖,经过玻璃后方向不变,无法测量折射率,所以不能任意选取P$_1$、P$_2$连线的方向和入射点的位置.故A错误.

B、如果入射点A恰在玻璃砖圆心处,出射光线就在过AP$_3$连线上,可以不用第四根大头针P$_4$.故B正确.

C、测量时,可以用P$_1$、P$_2$连线作为入射光线,也可以用P$_4$、P$_3$连线作为入射光线.故C正确.

D、P$_1$、P$_2$间距和P$_3$、P$_4$间距较大时,相同的偏转距离引起的角度误差会小些,因此为减小误差,P$_1$、P$_2$间距和P$_3$、P$_4$间距应适当大一些.故D正确.

E、本实验需要记录大头针及玻璃砖的位置,所以E错误;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对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原理的理解,掌握为减小误差需注意的事项.

多选题

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

A
艺术兴趣教育
B
艺术情感教育
C
艺术知识教育
D
艺术创作教育
E
艺术欣赏教育

题目答案

CDE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多选题

(多选)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研究平行板间悬浮不动的带电油滴,准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如图,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M、N与电压为U的恒定电源两极相连,板的间距为d.现有一质量为m的带电油滴在极板间匀速下落,则(  )

A
此时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frac {U}{d}$
B
油滴带电荷量为$\frac {mg}{Ud}$
C
减小极板间电压,油滴将加速下落
D
将极板N向下缓慢移动一小段距离,油滴将向上运动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由E=$\frac {U}{d}$,求解电场强度.油滴静止不动时,所受的电场力与重力平衡,由平衡条件求出油滴的电量.根据油滴的电场力有无变化,分析其运动情况.

解答:

解:A、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板间距离为d,则板间的电场强度E=$\frac {U}{d}$,故A正确.

B、油滴静止不动,由平衡条件得:mg=qE=q$\frac {U}{d}$,得油滴带电荷量为:q=$\frac {mgd}{U}$,故B错误.

C、减小极板间的电压时,由E=$\frac {U}{d}$,知板间场强E减小,油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则油滴将加速下落.故C正确.

D、将极板N向下缓慢移动一小段距离,由E=$\frac {U}{d}$,知板间场强E减小,油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则油滴将向下运动.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整合了微粒的力平衡、电容器动态分析,由平衡条件判断微粒的电性,注意由受力情况来确定运动情况是解题的思路.

多选题

(多选)油脂水解的产物是(  )

A
氨基酸
B
葡萄糖
C
肥皂
D
酸和甘油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

解答:

解: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肥皂)与甘油.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油脂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不可逆.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总质量为460kg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m/s_,当热气球上升到180m时,以5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10m/s_.关于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受浮力大小为4830N
B
加速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保持不变
C
从地面开始上升10s后的速度大小为5m/s
D
以5m/s匀速上升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30N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气球受重力、浮力和阻力,先加速后匀速,故加速度变化,合力变化,故阻力变化;开始时速度为零,空气阻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出浮力;最后匀速,再根据平衡条件列式求解.

解答:

解:A、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速度为零,故阻力为零,气球受重力和浮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_浮-mg=ma

解得:F_浮=m(g+a)=460×(10+0.5)N=4830N,故A正确;

B、气球受重力、浮力和空气阻力,若阻力不变,合力不变,气球匀加速上升,矛盾,故B错误;

C、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m/s_,气球是变加速运动,加速度逐渐减小,故10s后的速度大小小于5m/s,故C错误;

D、以5m/s匀速上升时,根据平衡条件,有:F_浮=mg+f,解得f=230N,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关键明确气球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

多选题

(多选)如图所示,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可以肯定的是(  )

A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等于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物体全部浸没入水中,若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便下沉;

若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悬浮;

若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或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最后漂浮在液面上.

知道物体漂浮和悬浮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此题首先根据鸡蛋的浮沉情况,判断出液体密度与鸡蛋密度的关系,从而判断出甲乙的密度关系.

根据两种情况下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判断两种情况下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

解答:

由图知,鸡蛋在甲中悬浮,所以甲液体的密度等于鸡蛋的密度;鸡蛋在乙液体中漂浮,所以乙液体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由此可知乙液体的密度大于甲液体的密度,所以A正确,B错误.

鸡蛋悬浮在甲液体中,所以鸡蛋在甲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鸡蛋漂浮在乙液体中,所以鸡蛋在乙中所受的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所以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首先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或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判断物体的沉浮,同时能根据浮沉情况判断密度的大小关系及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多选题

(多选)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将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倾斜滑板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滑块A的速度-时间(v-t)图象.先给滑块A一个沿滑板B向上的初速度,得到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
滑块A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8m/s_
B
滑块A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8m/s_
C
滑块与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
D
滑块A上滑时运动的位移为2m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求出上滑和下滑的加速度大小.根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求出上滑的位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答:

解:A、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_1$=$\frac {△v}{△t}$=$\frac {4}{0.5}$m/s_=8m/s_,故A正确;

B、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_1$=$\frac {△v}{△t}$=$\frac {4}{1}$m/s_=4m/s_.故B错误.

C、上滑过程中,根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由牛顿第二定律

A上滑时:mgsinθ+μmgcosθ=ma$_1$

A下滑时:mgsinθ-μmgcosθ=ma$_2$

解得:μ=0.25.故C正确.

D、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有:x=$\frac {1}{2}$×4×0.5m=1m.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多选题

(多选)LC回路中电容两端的电压u随时刻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

A
在时刻t$_1$,电路中的电流最大
B
在时刻t$_2$,电路的磁场能最大
C
从时刻t$_2$至t$_3$,电路的电场能不断增大
D
从时刻t$_3$至t$_4$,电容的带电量不断增大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在LC振荡电路中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越大,电荷所带的电荷量越大,两极板之间的电场越强,电场能越大,电流强度越小,磁场能量越小.

解答:

解:A、在时t$_1$时电路中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最大,故两极板之间的电场最强,电场能最大,根据能量守恒可知此时磁场能量最小,故在时t$_1$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故A错误;

B、在t$_2$时电路中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0,两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为0,故电场能为0,根据能量守恒可知此时磁场能量最大,故B正确.

C、从t$_2$至t$_3$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逐渐增大,故两极板之间的电场逐渐增强,则电路的电场能不断增大,故C正确;

D、从时t$_3$至t$_4$,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根据Q=CU可知电容器带的电荷量不断减小,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了LC振荡电路充放电的特点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特点.掌握了基本知识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问题.

多选题

(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布朗运动并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叶面上的小露珠呈球形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C
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了液晶对光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D
当两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r_0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题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分析:

依据布朗运动现象和实质判定A;

由表面张力的形成原因判定B;

液晶的特征是具有光学异性,故可以制作显示器;

依据分子力做功判定分析势能;

解答:

解:

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它说明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露珠的形成就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故B正确;

C、液晶显示器是利用了液晶对光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故C正确;

D、当两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的间距r_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故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

该题关键是掌握布朗运动的现象和实质;其次要会分析分子力随距离的变化,以及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关系,这些是重点考察内容.

多选题

(多选)医生在给病人注射前,往往要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在皮肤的相应部位进行擦抹,擦抹后患者往往感到相应部位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下面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酒精可用于消毒杀菌
B
酒精可用于给高烧病人进行体外物理降温
C
棉球上所蘸的是纯酒精
D
可用碘酒代替此种酒精用于此类操作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A、乙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B、酒精具有挥发性,据此解答即可;

C、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

D、碘酒能用于杀菌消毒,碘易于刺激皮肤灼伤.

解答:

解:A、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常用于病人的注射消毒,故A正确;

B、酒精具有挥发性,能用于人工降温,故B正确;

C、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是75%,此浓度杀菌消毒作用强,不是纯酒精,故C错误;

D、碘酒可用于伤口的消毒,碘易于刺激皮肤灼伤,所以不宜用碘酒代替此种酒精用于此类操作,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常见应用,掌握乙醇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多选题

(多选)0.1mol/LHF溶液的pH=2,则该溶液中有关浓度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

A
c(H_)>c(F_)
B
c(H_)>c(HF)
C
c(OH_)>c(HF)
D
c(HF)>c(F_)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A、HF溶液中存在酸的电离平衡,还存在水的电离平衡;

B、HF溶液中存在酸的微弱的电离平衡;

C、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D、根据酸的电离平衡结合电离程度来回答.

解答:

解:A、HF电离出的H_等于F_,但水也可电离产生H_,所以c(H_)>c(F_),故A正确;

B、HF微弱电离出少量的H_,c(H_)<c(HF),故B错误;

C、HF酸溶液中,c(OH_)<c(H_)<c(HF),故C错误;

D、HF极微弱电离出的H_等于F_,所以c(HF)>c(F_),故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应用,难度不大.

多选题

(多选)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说法是(  )

A

万有引力定律仅对质量较大的天体适用,对质量较小的一般物体不适用

B

开普勒等科学家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作了准备

C

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较准确的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

著名的月-地检验说明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下落的力不是同一性质的力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万有引力恒量是由卡文迪许测定的.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解答:

解:A、自然界的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对于质量较大的天体适用,对质量较小的一般物体也适用,故A错误;B、牛顿是在开普勒等先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故B正确;C、引力常量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故C正确;D、月-地检验的结果说明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故D错误.故选:BC.

点评:

对于物理学上重要实验、发现和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从公式的适用条件、物理意义、各量的单位等等全面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多选题

(多选)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少量稀盐酸中进行实验,实验测得氢气的产生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曲线所示,对该曲线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从t$_1$→t$_2$的原因是镁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体系温度升高
B
从t$_1$→t$_2$的原因是镁与水反应,致使酸的浓度升高
C
从t$_2$→t$_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酸的浓度下降
D
从t$_2$→t$_3$的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越来越低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过程图象结合题干关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等信息,对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度,t$_1$~t$_2$速度变化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A正确;

B、由于镁与盐酸的反应放热所以可提高反应的速度,t$_1$~t$_2$速度变化变快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B不正确;

C、t$_2$~t$_3$速度不断变慢,是因为随着氢气的量的增加,镁以及溶液中的氯化氢因反应的消耗不断变少,导致反应速度变慢.此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压强基本不变.故C正确;

D、t$_2$~t$_3$速度不断变慢,是因为随着氢气的量的增加,镁以及溶液中的氯化氢因反应的消耗不断变少,导致反应速度变慢.此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压强基本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AC.

点评:

此题是对影响反应速率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象对反应过程的分析,属实验探究性基础题.

多选题

短文中描写雪花像(        )。(多选)

A
鹅毛
B
蒲公英
C
白糖
D
白蝴蝶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暂无解析
多选题

(多选)关于激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光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B
激光是相干光
C
激光的平行度好
D
激光的亮度高

题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分析: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解答:

解:A、激光是人造光,自然界没有,故A错误;

B、C、D、激光具有三大特点,平行度好、亮度高、是相干光,故BCD均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激光的特性,关键是记住其特点:平行度好、亮度高、是相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