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操作与实验安全》知识速查 - 人教版高中化学公式定理 - 读趣百科

《基本操作与实验安全》知识速查

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用药匙,若药匙不能伸入试管,可用纸槽,要把药品送入试管底部,而不能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块状和大颗粒固体用镊子夹取。

②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的液体用倾倒法,注意试剂瓶上的标签向手心。向容量瓶、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试纸的使用

试纸
种类
应用 
使用方法
注意
石蕊试纸
检验酸碱性(定性)
①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洁净干燥的表面皿或玻璃板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变化
②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之接近容器口,观察颜色变化
①试纸不可伸入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
②测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润湿相当于将原溶液稀释了
pH试纸
检验酸碱性强弱(定量)
品红试纸
检验SO2等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KI淀粉试纸
检验Cl2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仪器的洗涤

①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凝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②常见残留物的洗涤

待清洗仪器
污物
清洗试剂
做过KMnO4分解实验的试管
MnO2
浓盐酸
做过碘升华的烧杯
酒精
待清洗仪器
污物
清洗试剂
长期存放FeCl3溶液的试剂瓶
Fe(OH)3
稀盐酸
长期存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
CaCO3
稀盐酸
做过银镜实验的试管
稀硝酸
做过油脂实验的试管
油污
NaOH或热纯碱溶液
做过硫实验的试管
二硫化碳
做过苯酚实验的烧瓶
苯酚
NaOH或酒精

气密性的检验

①装置气密性检查必须是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

②常见气密性检查方法

简答题应注意答题规范,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

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方法
微热法
液差法(1)
液差法(2)
气压法
外压法
原理
升高装置中气体的温度,使气体膨胀
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强
缩小装置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压强
封闭气体的压强增大,使液滴不能滴下
增压或减压使出现液柱或产生气泡
图示
具体操作
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烧瓶
塞紧橡胶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胶管部分,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水
塞紧橡胶塞,往乙管中注水,出现液面差停止加水
塞紧橡胶塞,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水
塞紧橡胶塞,打开止水夹推动或拉动注射器
现象说明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停止微热,冷却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停止加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试管中的液面,且液面差不再改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停一段时间后乙管液面差不再改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一段时间后,液滴不能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推动注射器之后导管中出现一段液柱,且液面差不改变,拉动注射器试管中产生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物质的溶解

①固体物质的溶解

一般在烧杯或试管中进行,为了加速溶解,常采用搅拌、粉碎、振荡或加热等措施,但FeCl3、AlCl3等易水解的固体溶解时不能加热。

②气体物质的溶解

a.对于溶解度较小的气体(如Cl2等),为了增大气体分子与水分子的接触,应将导管插入水中(如图A)。

b.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等),导管口只能靠近液面,最好在导管口连接一倒置的漏斗,并使漏斗边缘刚好贴近液面,这样可以增大气体的吸收率,减少气体的逸出,同时也可避免出现液体的倒吸(如图B和图C)。

③液体物质的溶解

当用水溶解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时,一般把溶质注入水中溶解;当溶解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时,一般把水注入溶质中溶解。

常见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

化学实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创伤
用药棉清理伤口,用双氧水擦洗,轻伤可以涂紫药水(或红汞、碘酒),用创可贴外敷或用绷带包扎
烫伤和烧伤
用药棉浸90%~95%酒精轻涂伤处,再涂烫伤药膏
眼睛灼伤
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若为碱灼伤,再用2%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再用3%NaHCO3溶液淋洗
浓硫酸洒在皮肤上
皮肤上不慎洒上浓硫酸,先用干布擦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涂上3%~5%NaHCO3溶液
碱洒在皮肤上
用较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溴腐蚀受伤
先用苯或甘油洗伤口,再用水洗
苯酚洒在皮肤上
迅速用酒精洗
磷灼伤
用1%的AgNO3、5%的CuSO4或浓KMnO4溶液冲洗伤口,然后包扎
吸入刺激性或有毒气体
吸入Cl2、HCl时,可吸入少量酒精和乙醚的混合蒸气解毒。吸入H2S或CO气体而感到不适时,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氨气、溴中毒时不可进行人工呼吸
毒物进入口内
将5~10 mL稀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水中,内服后,将手指伸入咽喉部,促使呕吐,吐出毒物后立即送医院
触电
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起火
起火后要立即一面灭火,一面防止火势蔓延。一般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起火,应迅速用湿布、石棉布或沙子盖灭,钠、磷着火用沙土盖灭;火势较大时可使用泡沫灭火器(但电器设备引起的火灾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只能使用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若衣服着火,则应迅速脱下衣服或用石棉布覆盖着火处
水银洒在桌面上
若摔破温度计,应立即在水银上撒上硫粉进行处理(Hg+S=HgS)

实验安全十防范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气体(如H2、CO、CH4、C2H2、C2H4)前要先验纯,用CO、H2还原Fe2O3、CuO之前,除要检验气体纯度外,还要向试管中先通一会儿气体排除装置中空气。

②防暴沸:稀释浓H2SO4或将浓H2SO4与酒精混合时,要将密度大的浓H2SO4缓慢倒入水或酒精中;加热液体混合物时要加沸石(或碎瓷片)。

③防失火:实验室中的可燃物一定要远离火源(如制取乙醚时,乙醚离酒精灯要尽可能地远些)。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要加装安全瓶,通常安全瓶有以下三种:

a.隔离式。原理:导气管末端与易溶气体的液体呈隔离状态。例如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了隔离式Ⅰ来吸收HBr,吸收NH3或HCl时可用隔离式Ⅲ。

b.肚容式。原理:由于上部有一容积较大的空间,当水进入该部分时,烧杯(或试管)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或导管口),由于重力作用,液体又流回到烧杯(或试管)中。例如制取NH3实验中设置了这一装置来吸收NH3尾气。

c.接收式。原理: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如气体发生装置等)。它与肚容式的主要区别是液体不再流回到原容器。

⑤防污染:制取有毒气体(如CO、SO2、H2S、Cl2、NO、NO2等)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并安装以下处理装置:

a.燃烧式。原理:有毒可燃性气体(如CO)被燃烧除去。

b.吸收式。原理:有毒气体如Cl2、SO2、H2S等与碱反应被除去。

c.收集式。原理:用气囊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

⑥防堵塞:防止堵塞导管,或使液体顺利通入,或使内外压强相等。

a.液封式。原理: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排除了因堵塞而使容器内压强过大引发的爆炸,也使人们立即发现堵塞。

b.恒压式。原理: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

c.防阻式。原理:在较细的导管口处放一团棉花或玻璃丝,防止固体粉末或浆状液体进入导气管而堵塞导管。例如制少量C2H2气体可用防阻式Ⅰ。

⑦防炸裂:普通玻璃制品都有受热不均匀易炸裂的特性,因此a.试管加热时先要预热;b.做固体在气体中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预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c.注意防止倒吸;d.热的烧瓶、烧杯、试管等要避免骤冷。

⑧防泄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长颈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下以防止气体泄漏;检查滴定管、分液漏斗、容量瓶是否漏水以防止液体泄漏。

⑨防污染:

a.已取出的未用完的试剂一般不放回原瓶(块状固体白磷、钠、钾等除外);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伸入瓶内,不接触试管壁(向Fe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除外);

c.取用试剂时试剂瓶盖倒放于桌面上;

d.药匙和胶头滴管尽可能专用(或洗净、擦干后再取其他药品); e.废液及时处理。

⑩防意外:应设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使空气畅通。使用、制备有毒气体和有烟雾的实验应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外加尾气吸收处理装置;不可尝药品的味道;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服用生蛋白或生牛奶。

  一方面,应遵守实验规则,规范操作,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冷静、果断、正确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