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速查 - 人教版高中化学公式定理 - 读趣百科

《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速查

晶体与非晶体的特征

1.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结构特征
结构粒子周期性有序排列
结构粒子无序排列
性质特征
自范性
熔点
固定
不固定
异同表现
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二者区
别方法
间接方法:测定其是否有固定的熔点科学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不一定是晶体,如玻璃。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胞

1.概念: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2.晶体与晶胞的关系:数量巨大的晶胞“无隙并置”构成晶体晶胞是从晶体中“截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平行六面体”,但不一定是最小的“平行六面体”。

a.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b.并置:所有晶胞平行排列、取向相同。

3.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均摊法

(1)原则:晶胞任意位置上的一个粒子如果是被n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对这个粒子分得的份额就是n(1)。

(2)方法:①长方体(包括立方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

②非长方体晶胞中粒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被三个六边形共有,每个六边形占3(1)。

晶格能

①定义:气态离子形成1摩尔离子晶体释放的能量,通常取正值,单位:kJ·mol-1

②影响因素

a.离子所带电荷数: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晶格能越

b.离子的半径:离子的半径越,晶格能越大。

③与离子晶体性质的关系

晶格能越大,形成的离子晶体越稳定,且熔点越,硬度越

晶体粒子与M、ρ之间的关系

若1个晶胞中含有x个微粒,则1 mol该晶胞中含有x mol微粒,其质量为xM g;又1个晶胞的质量为ρa3 g(a3为晶胞的体积,单位为cm3),则1 mol晶胞的质量为ρa3NA g,因此有xMρa3NA

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与性质

晶体类型比较项目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构成粒子
分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阴、阳离子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某些含氢键)
共价键
金属键
离子键
硬度
较小
很大
有的很大,有的很小
较大
熔、沸点
较低
很高
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较高
溶解性
相似相溶
难溶于任何溶剂
常见溶剂难溶
大多易溶于水等极性溶剂
导电、传热性
一般不导电,溶于水后有的导电
一般不具有导电性
电和热的良导体
晶体不导电,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
物质类别及实例
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酸、非金属氧化物(SiO2除外)、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机盐除外)
部分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硅、晶体硼),部分非金属化合物(如SiC、SiO2)
金属单质与合金(如Na、Al、Fe、青铜)
金属氧化物(如Na2O)、强碱(如KOH)、绝大部分盐(如NaCl)

典型晶体的结构

晶体
晶体结构
晶体详解
原子晶体
金刚石
(1)每个碳与相邻4个碳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2)键角均为109°28′
(3)最小碳环由6个C组成且六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
(4)每个C参与4条C—C键的形成,C原子数与C—C键数之比为1∶2
原子晶体
SiO2
(1)每个Si与4个O以共价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2)每个正四面体占有1个Si,4个“2(1)O”,N(Si)∶N(O)=1∶2
(3)最小环上有12个原子,即6个O,6个Si
分子晶体
干冰
(1)8个CO2分子构成立方体且在6个面心又各占据1个CO2分子
(2)每个CO2分子周围等距紧邻的CO2分子有12
离子晶体
 CaF2
晶胞内有8个FCa2+顶点8个和面心6个,配位数F4,Ca2+8
ZnS
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排列类似NaCl型,但相互穿插的位置不同,使阴、阳离子的配位数是4。Zn2S2-都为4
NaCl (型)
(1)每个Na(Cl)周围等距且紧邻的Cl(Na)有6个。每个Na周围等距且紧邻的Na12
(2)每个晶胞中含4个Na4个Cl
CsCl
(型)
(1)每个Cs周围等距且紧邻的Cl8个,每个Cs(Cl)周围等距且紧邻的Cs(Cl)有8
(2)如图为8个晶胞,每个晶胞中含1个Cs、1个Cl
金属晶体
简单立方堆积
典型代表Po,配位数为6,空间利用率52%
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又称为A1型或铜型,典型代表Cu、Ag、Au,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74%
体心立方堆积
又称为A2型或钾型,典型代表Na、K、Fe,配位数为8,空间利用率68%
六方最密堆积
又称为A3型或镁型,典型代表Mg、Zn、Ti,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74%

“五依据”突破晶体类型判断

1.依据构成晶体的粒子和粒子间的作用判断

①离子晶体的构成粒子是阴、阳离子,粒子间的作用是离子键。

②原子晶体的构成粒子是原子,粒子间的作用是共价键。

③分子晶体的构成粒子是分子,粒子间的作用为范德华力或氢键。

④金属晶体的构成粒子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粒子间的作用是金属键。

2.依据物质的类别判断

①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2等)、强碱(如NaOH、KOH等)和绝大多数的盐类是离子晶体。

②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晶体硅、晶体硼除外)、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SiO2除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机盐除外)是分子晶体。

③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有金刚石、晶体硅、晶体硼等;常见的原子晶体化合物有碳化硅、二氧化硅等。

④金属单质(常温汞除外)与合金是金属晶体。  

3.依据晶体的熔点判断

①离子晶体的熔点较高,常在数百至1 000余度。

②原子晶体熔点高,常在1 000度至几千度。

③分子晶体熔点低,常在数百度以下至很低温度。

④金属晶体多数熔点高,但也有相当低的。

4.依据导电性判断

①离子晶体水溶液及熔化时能导电。

②原子晶体一般为非导体。

③分子晶体为非导体,而分子晶体中的电解质(主要指酸和非金属氢化物)溶于水,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形成自由离子也能导电。

④金属晶体是电的良导体。

5.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

①离子晶体硬度较大或硬而脆。

②原子晶体硬度大。

③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④金属晶体多数硬度大,但也有较低的,且具有延展性。

“两角度”比较晶体熔、沸点的高低

1.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同种类型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1)原子晶体

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2)离子晶体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晶格能越大,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熔点:MgO>MgCl2,NaCl>CsCl。

(3)分子晶体

①分子间范德华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高。如H2O>H2Te>H2Se>H2S。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SnH4>GeH4>SiH4>CH4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其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如CH3Cl>CH3CH3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4)金属晶体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熔、沸点:Na<M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