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现象》毛细现象 - 人教版高考物理复习物理知识点练习 - 读趣百科

《毛细现象》毛细现象

1多选题

(多选)下列关于浸润和不浸润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取决这两种物质的性质

B

附着层中的分子一定同时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和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

C

附着层中的液体分子可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稀疏

D

毛细现象与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无关

E

液体不浸润某种固体则附着层内部液体分子相互吸引

题目答案

ABCE

答案解析

分析:

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浸润.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这种固体的表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液体对固体的浸润,则分子间距小于液体内部,则液面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凹形,表面有扩张的趋势.

解答:

解:A、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系,如水可以浸润玻璃,但是不能浸润石蜡.故A正确;B、附着层: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薄层,其特点是:附着层中的分子同时受到固体分子和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故B正确;C、根据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即液体表面表现为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附着层里分子的密度小于液体内部分子的密度,液面分子间表现为引力.由于表面的张力,则管中的液面呈现凸形状,当液体对某种固体是浸润时,则液体表面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小于液体内部,分子密度大于内部分子的密度,液面是凹形形状.故C正确;D、毛细现象与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有关.故D错误;E、液体不浸润某种固体,例如水银对玻璃:当水银与玻璃接触时,附着层中的水银分子受玻璃分子的吸引比内部水银分子弱,结果附着层中的水银分子比水银内部稀硫,这时在附着层中的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就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使跟玻璃接触的水银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因而形成不浸润现象.故E正确.故选:ABCE

点评:

该题考查对浸润与不浸润的深层次的理解,解决本题的关键会用分子间距离与r_0的大小关系,从而判断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

2多选题

(多选)水对玻璃是浸润液体而汞对玻璃是不浸润液体,它们在毛细管中将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现把不同粗细的三根毛细管插入水和汞之中,如图所示,正确的现象应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AD

答案解析

分析:

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这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内部的分子同时受到液体分子和固体分子的吸引.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大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扩散的趋势,便形成了浸润现象.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小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小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液面呈现收缩的趋势,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

解答:

解:A、水对玻璃是浸润液体,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附着层内液体的分子密度较大,液体分子间距较小(小于r_0)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扩散的趋势,即在毛细管内上升,而且毛细管越细,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上升的高度越大,故A正确,B错误;

C、汞对玻璃是不浸润液体,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附着层液体的分子密度较小,液体分子间距较大(大于r_0)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液面呈现收缩的趋势,即液面下降,故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而且毛细管越细,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高度越大.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是浸润与不浸润现象的具体运用,毛细管越细,液面的差距越大.基础题.

3单选题

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插入容器内的液体中,液面情况有如下四种,容器中液体的液面等高.其中,液体不浸润玻璃,则细玻璃内径最小的是(  )

A
B
C
D

题目答案

A

答案解析

分析:

某种液体浸润某种固体时,在该固体形成的细管内靠近细管壁的部分由于吸引力作用分子比较密集,分子间距较小,则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使叶面升高,故为凹陷的液面.

解答:

解:某种液体不浸润某种固体时,在该固体形成的细管内靠近细管壁的部分由于吸引力作用分子比较疏,分子间距较大,则分子力表现为引力,使液体在该固体形成的细管内会下降,并在管内形成向上凸起的球面.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液体浸润某种固体时,在该固体形成的细管内会上升,并形成向下凹陷的球面;液体不浸润某种固体时,在该固体形成的细管内会下降,并形成向上凸起的球面.

4多选题

(多选)同一种液体,滴在固体A的表面时,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当把毛细管B插入这种液体时,液面又出现图乙的情况,若A固体和B毛细管都很干净,则(  )

A
A固体和B毛细管可能是同种材料
B
A固体和B毛细管一定不是同种材料
C
固体A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比B管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小些
D
液体对B毛细管能产生浸润现象

题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浸润液的体,水的两边浸润管壁产生的附着力,导致液面呈现凹形.

由图可知,该液体对A与B分别是不浸润和浸润,然后结合它们的特点即可解答说明.

解答:

解:A、B、D、由图可知,该液体不能附着在A的表面,所以对A是不浸润的;

当把毛细管B插入这种液体时,液面呈现凹形说明液体对B浸是润的.所以A与B一定不是同种材料.故A错误,B正确,D正确;

C、根据浸润与不浸润的特点可知,浸润时,附着层内的分子引力小于固体对分子的引力;而不浸润时,附着层内的分子引力大于固体对分子的引力,所以固体A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比B管的分子对液体附着层内的分子的引力小些.故C正确;

故选:BCD

点评:

固体考查浸润与不浸润现象以及它们的特点,要牢记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液柱面呈现何种形状,及毛细管中受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属于基础题,但容易出错.

5单选题

关于以下几幅图中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水黾停在水面而不沉,是浮力作用的结果
B
乙图中将棉线圈中肥皂膜刺破后,扩成一个圆孔,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
C
丙图中毛细管中液面高于管外液面的是毛细现象,低于管外液面的不是毛细现象
D
丁图中玻璃管的裂口在火焰上烧熔后,它的尖端会变钝,是一种浸润现象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它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正是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

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和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都叫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呈凹液面,不浸润液体呈凸液面;

解答:

解:A、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故A错误;

B、乙图中将棉线圈中肥皂膜刺破后,扩成一个圆孔,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故B正确;

C、浸润液体情况下容器壁对液体的吸引力较强,附着层内分子密度较大,分子间距较小,故液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内液面升高,故浸润液体呈凹液面,不浸润液体呈凸液面,故C错误;

D、丁图中玻璃管的裂口在火焰上烧熔后,它的尖端会变钝,是表面张力的原因,不是浸润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液体表面张力的现象,要求对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能理解,并能分析一些现象.基础题目.

6多选题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晶体的导热性能一定是各向异性
B
封闭气体的压强仅与分子的密集程度有关
C
夏季天旱时,给庄稼松土是为了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
D
虽然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率却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题目答案

CD

答案解析

分析:

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多晶体各向同性;封闭气体的压强与分子的密集程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两个因素有关;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蒸发;分子的速率按一定的规律分布.根据热力学这些知识分析.

解答:

解:A、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多晶体各向同性,单晶体才各向异性,故A错误.

B、封闭气体的压强与分子的密集程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两个因素有关,故B错误.

C、夏季天旱时,给庄稼松土是为了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蒸发,故C正确.

D、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率按一定的规律(中间多两头少)分布.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热力学多个知识点,要掌握晶体的物理性质、分子动理论、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扩散现象、毛细现象等,要多看书,记住基础知识.

7单选题

下列关于毛细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砖块吸水是毛细现象
B
毛巾的一只角浸入水中,水会沿毛巾上升,使毛巾湿润
C
毛细现象表现为:浸润细管的液体在细管中上升、不浸润细管的液体在细管中下降
D
自来水笔从墨水瓶里把墨水吸进笔中是毛细现象

题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分析:

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

解答:

解:A、砖块吸水是毛细现象.故A正确;

B、毛巾的一只角浸入水中,水会沿毛巾上升,使毛巾湿润,这是毛细现象.故B正确;

C、毛细现象表现为:浸润细管的液体在细管中上升、不浸润细管的液体在细管中下降.故C正确;

D、自来水笔从墨水瓶里把墨水吸进笔中是虹吸现象.故D错误.

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D

点评:

本题关键是理解各种现象的特定和本质,注意学习时的记忆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