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人工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 - 人教版高考物理复习物理知识点练习 - 读趣百科

《人工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人工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

1单选题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α射线轰击铍核($_4$Be)时,产生了碳核($_6$C)和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经过进一步证实,这种射线是(  )

A
光子流
B
中子流
C
电子流
D
质子流

题目答案

B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

解: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仪射线轰击铍核($_4$Be)时,产生了碳核($_6$C)和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

经过进一步证实,这种射线是中子流.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2多选题

(多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成的
C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仪射线轰击铍核($_4$Be)时,产生了碳核($_6$C)和一种不受电场和磁场影响、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经过进一步证实,这种射线是中子流
E
铀核(_92U)衰变为铅核($_8$2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

题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分析:

半衰期与放射性元素本身有关;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来自原子核,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和电子,释放出来.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通过衰变的实质判断中子数的变化.

解答:

解:A、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半衰期与放射性元素本身有关,与温度无关.故A错误.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和电子所产生的.故B正确.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故C正确.

D、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仪射线轰击铍核($_4$Be)时,发现了中子.故D正确;

E、因为β衰变的质量数不变,所以α衰变的次数n=$\frac {238-206}{4}$=8次,在α衰变的过程中电荷数总共少16,则β衰变的次数m=$\frac {16-10}{1}$=6次.故E错误.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半衰期、α衰变、β衰变的实质,以及射线的性质,比较简单,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这些基础知识点.

3多选题

(多选)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让我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C
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_4$Be+$_2$He→$_6$C+_0n,发现质子
D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_1$3Al+$_2$He→$_1$5P+_0n,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

题目答案

BD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

解: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的结构.故A错误.

B、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故B正确;

C、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_4$Be+$_2$He→$_6$C+_0n,发现中子,故C错误;

C、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_1$3Al+$_2$He→$_1$5P+_0n,用,因此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及正电子,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4单选题

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_7$N+$_2$He→$_8$_O+$_1$H,发现中子
B
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_4$Be+$_2$He→$_6$_C+_0n,发现质子
C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_1$3Al+$_2$He→$_1$5P+_0n,用人工方法得到放射性同位素
D
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质能方程:E=mc_,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题目答案

C

答案解析

分析:

卢瑟福发现质子;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及正电子;

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解答:

解:A、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_7$N$_2$He→$_8$O$_1$H,因此发现质子,故A错误;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铁核:$_4$Be$_2$He→$_6$C_0n,因此发现中子,故B错误;

C、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_1$3Al+$_2$He→$_1$5P+_0n,$_1$5P→$_1$4Si+$_1$e,因此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及正电子,故C正确;

D、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方程:E_k=hγ-W,因此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该题考查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子与质子的发现者,及核反应方程,理解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5多选题

(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的散射实验
B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C
原子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他核子间都有核力作用
D
核反应方程$_7$N+$_2$He→$_8$O+$_1$H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E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过程中,放出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原子的电势能增加

题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分析: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仅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元素的放射性不受化学形态影响,说明射线来自原子核,且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核力是短程力;波尔理论和经典力学判断.

解答:

解: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正确;

B、元素的放射性不受化学形态影响,说明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故B正确;

C、核力是短程力,只有相邻的核力之间有力,故C错误;

D、核反应方程$_7$N+$_2$He→$_8$O+$_1$H中的核反应不是天然放射现象,故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故D正确;

E、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过程中,放出光子,电子动能增加,原子的电势能减小,故E错误;

故选:ABD

点评:

对于原子物理部分知识,大都属于记忆部分,要注意加强记忆和积累,一定牢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元素的放射性、核力、波尔理论和经典力学.

6多选题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大量氢原子处在n=3的能级时会辐射出频率连续的三种光,所以氢原子光谱是连续光谱
B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动转化成新核的过程,有一定的半衰期,遵守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C
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是$_7$N+$_2$He→$_8$O+$_1$H
D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中子

题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分析:

玻尔理论认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半径也是量子化的.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质量数与核电荷数守恒;

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注意核反应方程质量数和电荷数是守恒的.

解答:

解:A、玻尔理论认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大量氢原子处在n=3的能级时会辐射出频率不连续的三种光,故A错误;

B、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动转化成新核的过程,有一定的半衰期,遵守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故B正确;

C、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是$_7$N+$_2$He→$_8$O+$_1$H,故C正确;

D、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

知道能级间跃迁与辐射或吸收光子能量的关系,即E_m-E_n=hv.对于物理学发展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核反应方程如质子发现、中子等核反应方程要熟练掌握并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7多选题

(多选)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中产生的X不是代表中子的是(  )

A
$_1$1Na+$_2$He→$_1$2Mg+X
B
$_1$3Al+$_2$He→$_1$5P+X
C
$_8$O+_0n→$_7$N+X
D
$_1$4Si+$_1$H→$_1$5P+X

题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分析:

根据核反应方程前后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判断出生成物的成分.

解答:

解;根据核反应方程前后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知:X在A中代表质子,B中代表中子,C中代表质子,D中代表中子.

故选:AC

点评:

本题较简单,只要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判断出生成物的成分即可解决此类题目.